漫画/张攀峰点击查看原图“又要孩子减负?这话我都不敢信了。”教育部22日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热议,省城李女士从报纸上看到这条消息后,无奈地笑了。“我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听着天天嚷嚷减负,孩子现在都小学毕业了,我从来没觉得孩子的压力减过。”记者徐玉芹实习生范佳
邀您参与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8月29日,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1.电子邮件:xiaoguanchu@moe.edu.cn。
2.自动传真:
010-66097346
010-66097809
3.邮递信件:北京(100816),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学校管理处。
现状
“军规”中有些条款山东已实行
仔细对照教育部发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十条军规”),记者发现,其中有些规定,山东已经在实行,比如第四条“不留作业”“规范考试”和“等级评价”等。只不过相比之下,山东省的政策并没有“十条军规”那么绝对。比如十条军规中的第四条“不留作业”,指的是“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而山东省的政策中则是“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对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则进行了时间限制。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在2006年就曾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工作的意见》,对做好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出意见,其中包括“控制学生家庭作业的分量和难度”,及“学业成绩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具体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总量不超过1小时等”。
此后出台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管理规范》中,重申了对学生家庭书面作业的总量控制,其中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等。
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些规定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济南制锦市街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李丽彬告诉记者,之前她所在学校一直在执行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对作业时间也有所限制。但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有的家长存在顾虑。“有的家长会给孩子额外布置作业或报辅导班。”李丽彬说,这主要因为当下“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之下,家长们还是充满焦虑的。
声音
作业一点儿不留不现实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第四条:小学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对此,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长表示不敢苟同。济南市甸柳一小叶茂春老师告诉记者,从她本人从事小学教学22年的经验来看,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一点作业不留也不现实。“比如最基础的学写汉字,孩子如果回家一点都不练,连最基本的结构都不熟悉。”
省城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杨女士说,她也不赞成不留作业这一条。“作业必须得留,尤其是写字,必须得练。”杨女士说,她女儿一年级上学期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常常把“东西”写成“车西”。“如果不练,肯定不会写。”杨女士还发现,由于平时练的比较少,孩子在考试时对一些题目的题意不能正确理解。作业不能不留,但可以对所留作业时间进行限制。叶茂春说,适当留点作业,让孩子巩固一下课堂知识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无限制地留。“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每一科作业量不能超过一定时间。学生掌握了就可以了,不能布置重复作业。”叶茂春同时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课堂掌握好的,课下作业就少做点;课堂上掌握不好的,课下需要多练习一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
杨女士也表示,如果学校一点作业都不留,家长也会因为担心孩子没掌握扎实而增加练习,或者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这样反而会变“减负”为“加负”。“与其如此,还不如把留作业的权利还给老师,毕竟老师最了解孩子的情况。”
为“一至三年级不统考”叫好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第五条为“规范考试”: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对此,不少小学老师表示举双手赞成。
济南制锦市街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李丽彬告诉记者,她们学校期中考试早就取消了,但还有期末考试。“每学期一次考试还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诊断\’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叶茂春老师则告诉记者,她赞成取消统一考试,因为只要存在统一考试,就会分分计较,就会存在比较。“有比较就不好控制了。”
不过,对于第六条对学生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的“等级评价”方式,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对此,有小学老师表示“有话要说”。省城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教师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学校对学生尽管也是实行“等级评价”,但这个“等级评价”结果只是面向社会。“给家长看的是等级,但一个区内的不同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不同班级之间,还是要比较。这样给老师的压力很大。”这位老师说,老师的压力大了后,还是会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通过增加作业量等做法来提高学生成绩。
治标不治本,小学生压力难减轻
“现在学生苦、家长累,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造成的。”省城一位教育工作者表示,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改革,目前基本还是以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来选拔和评价学生的,这自然导致了学校和家长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小学阶段减负了,小升初呢?初中升高中呢?考大学呢?还不都要看成绩?”“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天天熬夜写作业,愁眉苦脸地应付考试和排名,更没有哪个家长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明知不好的学校。”省城李先生的女儿今年暑假刚刚完成“小升初”,对于小学生负担之沉重深有感触。“只要中学分好坏,家长和孩子就都想要去好的学校。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目前就只能通过考试比成绩。”李先生坦言,“有最后的升学考试压力在,学校再怎么减负,家长都要在课外想办法增负。学校减得越多,家长加得越多。”李先生说,要想让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减轻孩子和学校的升学压力,甚至改变目前的升学制度,“比如调整升入好学校的学生比例,均衡教育资源。”
李先生说,在种种现有制度下,教育部“十条军规”即便出台,在实施上也会大打折扣,起不到很大作用,还是“治标不治本”。“我觉得减负只有真正从家长、学生的需求去考虑,让当事人愿意实行,才会有实效。”
相关链接
教育部历年减负措施
近年来,教育部已多次出台减负措施。过去的减负行动每每声势浩大,但是三令五申比不上“一分两分”。学校可能阳奉阴违,家长可能变本加厉。在当前的机制和社会舆论、文化背景下,减负很容易一阵风。
早在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
2000年,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
2004年,教育部再次提出新形势下的减负措施——“五坚持、五不准”,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严格执行。其中就包括了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等规定;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减负”作为教改的重要目标;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在此期间,几乎每年教育部的发文都有与减负相关的措施,此次更是拟推出十项严规。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商报济南消息(见习记者林彦银)最近有市民反映,工业南路七里河公交车站附近经常有行人从路中间的护栏穿行。据了...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