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孔蕾通讯员王冰杜陶羽)如今,微信软件的“朋友圈”功能不仅是分享个人动态的社交场,更成为发布商品信息的虚拟集市,但其中“转发+分成”的利益链令消费者难辨朋友的真面目。昨日,济南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朋友圈交易属于私下交易行为,无法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并提醒消费者在微信朋友圈购物须谨慎。“可专柜验货”、“提供购物小票”……在不少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的海外代购信息随处可见,外表光鲜的奢侈品、相对低廉的售价、购买后的现身说法让人心动,却也成了一些素不相识的“朋友”的杀熟陷阱。
市民李小姐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省吃俭用想购买名牌皮包“撑场面”。今年2月,李小姐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大学同学马小姐在晒新买的皮包,称是托留学的朋友从海外代购,价格比国内低不少。心动之下,李小姐便向朋友汇款4500元购买了一款名牌皮包,到货后却发现皮包随附的海外购物小票上的货号却同皮包吊牌不符,也缺少应有的消费税额。
李小姐通过微信找马小姐对质,却发现她只是转发信息的二传手,实际从未购买过奢侈品,皮包实际来自马小姐的朋友,自己从购物款中赚取了200元的中介费。而通过询问,同学的朋友吐露了实情:自己根本没有海外代购的门路,只因为熟悉“海淘”,即通过国外网络交易平台购物的流程,干起了朋友圈的奢侈品生意。由于真假难辨,对方最终同意退还2250元了解这场“朋友的朋友”引发的纠纷。
据济南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强介绍,友情支援和现身说法的朋友圈营销容易令消费者降低警惕,但这种个人之间私下交易行为,无法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新闻推荐
挂失★税务登记证正本税号:372526197204042332AA 挂失声明作废★济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中分局2003年1...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