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青岛大学,胡延森就兴致勃勃。曾经担任过青岛大学党委书记的他告诉记者:“第一届青岛大学招生才几十个人,现在每年都近万人了。”1984年,青岛开始开放,在这一年,岛城开始建设第一所本土大学——青岛大学。回顾青岛开放30年,记者采访了曾担任了七年青岛大学党委书记的胡延森,回顾青岛大学的发展史。
青岛不能没有本地大学
1984年,胡延森在青岛市委主持文教卫生工作,之前他曾担任过青岛钢厂的总工程师。负责文化教育工作数年,没想到十年后(1993年)他又和教育更加紧密地系在一起。
“那时候,青岛根本没有自己的综合类大学。”2014年4月 17日,这位青岛大学原党委书记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当时的青岛,只有几所小的大中专院校 。“青岛师专在广饶路上,还有医学院等一些学校,规模都比较小,校园面积小,老师也少,培养的学生也很少。师专,就是为中学培养一些老师。那时候,中国海洋大学是属于教育部的,原来叫山东海洋学院。原来的国立青岛大学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后来也搬到了济南。一直以来,青岛没有自己的综合类大学。”
自从1958年山东大学(也就是原来的国立青岛大学)搬到济南后,科技界、教育界的很多人都有意见,认为青岛这样一座发达的海滨城市不能没有一所综合性的高水平大学。自从山东大学搬迁后,要求在青岛建综合性大学的呼声就没停过。
据胡延森回忆,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找到教育部党组书记张承先,让他到青岛来了解一下筹建青岛大学的相关事宜。过了两年,青岛大学才开始正式筹建。
青岛和厦门一样,是沿海城市。“要建成和厦门大学一样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学校。”这是最当初社会各界的期望。“初建青岛大学,社会各界的期望值非常高,提出了‘南有厦大北有青大\’的目标。”据青岛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张扬回忆,为了把青岛大学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1984年12月,教育部确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支援筹建青岛大学;1985年1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又联名致函中国科技大学,恳请学校对青岛大学的建设给予支援。1985年6月,青岛大学的领导班子正式任命: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扬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来自南开大学的何炳林任青岛大学校长。
第一年招生只有76人
青岛大学第一任书记张扬来青岛的时候,青岛大学的校园用地已经征好。“做好一切工作,就为了建好青岛第一所综合类大学。”当时在市委负责主抓文教工作的胡延森对此记忆犹新。
1985年春天,张扬被山东省委任命为青岛大学首任党委书记。他上任时,青岛大学还是“一张白纸”。学校从规划开始就坚持高起点,规划方案采用竞标方式产生,当时共有天津大学、青岛设计院和香港巴马丹拿工程师事务所的7个方案参与竞标,最后确定采用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的规划方案。
青岛大学的发展一开始透着浓浓的青岛改革新思路。胡延森回忆,“以前计划经济阶段,毕业生都是包分配的,这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青岛大学培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
初建的青岛大学很快迎来第一个困难:1985年7月6日,青岛大学第一座楼开始动工,到了8月份,青岛大学的教学大楼还没有完工,但招生时节却已到了。经过各方协商,学校当年共招收应用数学、管理工程、英语专业各1个班共76名学生。
开学了,青岛大学又要解决第二个困难:招来了学生,校舍却不够用。1985年9月,青岛大学正式开学,因为受校舍建设的影响,应用数学 、管理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都到临时借用的远洋船员学院报到上课,而英语专业的14名学生,则直接去南开大学报到上课,由学校代培,这批学生在南开大学一直上到毕业 。30多年过去了,如今青岛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已近万人。
“要从全国各地挖人。”除了挖人,张扬特别热衷从“娘家”搬兵。“青岛大学刚成立,最缺的是便是教师和书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扬,第一个就是联系“娘家”搬兵。在他的努力和中科大领导的支持下,他几乎从中科大每个系都“挖”了两名教师,“拼凑”起了一支“中科大版”的青岛大学教师队伍。最值得一提的是,“挖”来的老师中有一人原来在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藏书了如指掌。根据领导指示,只要中科大有两本以上的书,都拿出一本来给青岛大学。“那些书整整拉了两火车皮,到了青岛,用18辆卡车和6辆拖车才运回来。”
四校合一建青大
“全校 14个系,只有32个本 、专科专业 。”1993年,青岛大学已经不能满足青岛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整合青岛高等教育资源、办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胡延森于此时担任了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负责合校后的领导工作。
“刚合校时,青大有个顺口溜,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操场 。”胡延森回忆,最大的困难就是“干部不好分配。”
现在的青岛大学是由原青岛大学、原山东纺织工学院、原青岛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原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等四所高校、一所医院于1993年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内最早合并办学的5所高校之一。当时青岛大学合并后,之前各个学校的领导干部很多,学校最大的困难是不好决策,“很多人就有很多意见”。胡延森从市委组织部借了两名处级干部,一块到青岛大学,开始处理合校后的工作。
他到青岛大学第一件事,召开了书记办公会议。由一些领导、教授参与开会,大家坐在一起研究工作,但只研究讨论,没有决策,然后把建议提交给学校党委会。大家有什么意见都提出来,一块畅所欲言,研究之后形成意见就提交党委会。胡延森提出先不表决,工作就靠人才,干得好不好,让大家看一看。“这样不胜任就下来,胜任就提拔。”胡延森回忆,自己干了七年书记,慢慢更新了整个领导班子。青岛大学后来又吸纳了山东省纺织工业干部学校、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青岛疗养院与青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形成了当下的格局。
提出校训
胡延森回忆说,1995年到1996年期间,配合青岛市里三大讲活动,青岛大学也开始搞活动,那时大家一起提出了青大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
据了解,校训“博学笃志”是对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要博学,要有志向;第二个层面,“明德求真”是做人、治学的基本要求,要有高尚的人格;第三个层面,“守正出奇”即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前进发展。
“要学校的老师到市里组织部挂职锻炼,明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胡延森回忆,这是当时学校的另一大举措。从大学里选调人才到市委组织部挂职,那样大学的教师和青岛市里互相有个更深的了解,“不再单纯讲教育,知道青岛的发展、社会人才的需要。另外,让人才流动起来后,更加了解咱青岛当地的发展和青大是息息相关的,青岛大学是青岛当地的大学,有更多的联系和归属感。”交往多了,青岛大学和青岛市里各个部门越来越近 ,培养起人才来越发有的放矢。文/图记者 任波
新闻推荐
母亲节前,高睿想对妈妈说——对不起,以前我嫌你唠叨我爱你,你也好好爱自己
青岛女孩高睿正在济南享受最自由的大学时光。可即便离开家,高睿也没能摆脱妈妈的唠叨。“虽然她唠叨的时候我很不耐烦,但真的能体会到她太爱我了。我特别后悔前段时间吵架...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