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济南近代史商业变迁史

来源:济南时报 2014-05-22 03:17   https://www.yybnet.net/

赵晓林收藏的老广告 记者郭尧 翻拍□本报记者 江丹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铜版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商标,反映了北宋济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来,老济南的广告形态又几经变化,先是老字号的门面和招牌,再是以印刷纸的形式大量地随着产品流入百姓家里。尤其是自开商埠之后,济南的广告种类瞬间丰富起来,老城之外的新商业区成为济南城的另一经济重地。

特色街巷聚集特色商铺

据资料统计,开埠之前,济南的商业主要是“西关五大行”,即国药、杂货、绸布、鞋帽、钱业。各行业的商铺多为五大家或者八大家。同行商店大多集中在一条街巷之中,便于顾客货比三家。据《济南城市民俗》记载,旧时的古玩店、旧书店,集中在布政司小街和布政司大街,布店、估衣店则集中在当时西门外的估衣市街。因为水源优良,东流水则聚集了一些阿胶店,大板桥、小板桥一代则林立着染坊和丝线店。赵晓林介绍说,当时印染的脏水便顺着河水流走,河水的自洁能力强,也没有污染。

后宰门街一带的吃食颇有名气,譬如开在路北的同元楼饭庄。顾客可以把红案和白案师傅的操作看得明明白白。它的后院有来自珍珠泉的活水泉池,“池中放养着一批长过尺余的鲤鱼”,顾客可以随吃即挑。同元楼的猪肉灌汤包、银丝卷子、荷叶肉等在济南老百姓中也很有名气。附近的远兴斋酱园,用珍珠泉水腌制咸菜,据说它最兴盛的时候,“有300多个腌酱菜的大缸,一个能腌500斤酱菜”。

发迹于清朝中期的大成永鞋帽庄,位于当时的芙蓉巷路北,平泉胡同口南,临街店面安装着做工精细的高大格扇门,“五间铺面一字排开的大柜台和货架非常醒目”。这家老店视店面的排场为广告,据说商业宣传的效果良好,“即使匆匆从门前经过,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旧西门的北厚记酱园没有这样的气派,但它在自己门匾的上方刻了一块石头招牌,“本店精制黄米清酒伏晒酱油”。在西侧山墙上则刻着,“家园食品,一应俱全,发行不误”。

当时阿胶行业里的老字号,启盛街上的九鹤阿胶庄,则常年在自家的店铺门前挂着九盏鹤字灯,“九只灯一起点燃后,腾空飞起,在空中飞旋,非常壮观”。

据统计,济南开埠后,到1911年,市内的商业户数已经达到1968家,到了1927年更是增加到5787家。这其中,不少是商家改变了传统的作坊式店铺,而是发展了近代工业化生产。开埠之后的外来风气,也影响着这些商家的广告宣传。“济南开埠后,洋门脸店面在老城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芙蓉街上的张巽辰卫生镶牙馆、兰亭照相馆等。

机制面粉工业曾位全国前列

济南因为开埠,迅速搭上了近代化的列车。赵晓林收藏的老广告纸中,有不少是来自当时的一些纺织厂和印染厂,以及面粉厂。据赵晓林介绍,纺织、化工和食品是当时济南的三大产业。

因为自开商埠,又地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处,济南成为山东省棉花和粮食的集散地。资料显示,民国前期,济南是华北最大的棉花市场,最初只有两家棉花行,1919年发展到5家,1927年便增至57家。据了解,棉花行是当时随着中外纱厂在商埠设立而形成,“是济南商业中业务最发达者之一”。民国以后,济南棉纺织业兴起,共计设厂39家,资本总额249余万元。

济南传统的印染作坊也因此得以发展,开始使用机器生产。使用“福、禄、寿”三星商标的正大印染厂便在自己的广告纸上强调“电机”二字,“本厂开设济南西门大街,新建高大市房,装置超等最新机器”。

与之同时,粮栈也迅速形成规模。据资料,粮栈最初的交易中心是在洛口,后来便转移到胶济、津浦铁路车站附件,“1919年,专业粮栈达50余家”。

机制面粉工业是那时济南最主要的名族工业,济南因此跻身中国面粉业六大中心。最早的机制面粉厂是1913年设在纬三路的“兴顺福面粉厂”,五年以后,商人穆伯仁创办惠丰面粉厂,同一年,上海荣氏家族荣敬宗在济南开设茂新面粉厂第四厂。1919年,资本额达101万元的民安面粉厂成立,后因经营不善,全部资产转售成记面粉厂。为后人最为熟悉的当属苗杏村等集资创办的成丰面粉厂。

这些工厂大多印制精美的广告纸,贴在打包好的货物上,走出工厂,最后流落民间,成为后人想象当时盛景的线索。

除了这些近代工业,休闲娱乐活动也开始张贴海报广告。据记载,1904年秋天,济南闻善茶园第一次贴出了放映电影的海报。在园子里的京剧演出结束后,他们真的在舞台上架起银幕,放映了一部名为《英特大战》的无声电影。相比较刚刚结束的那场京剧,这部电影没有声响,内容杂乱,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好。但是,电影却开始走进济南人的生活。不久以后,小广寒电影院落成。

如果说,那些老店门面和招牌里是老济南的讲究生活,那些印刷精美的广告纸里是老济南的近代工业发展,那么游走在大街小巷的货贩叫卖声里则是老济南的琐碎日子。无论是夏天的“毛豆角——— ”,还是冬天里的“喝蜜来!喝蜜来——— ”,那些回荡在市井里的声音,召唤着老济南人走出家门,尝尝日子里的时令馈赠。

(据《济南城市民俗》《济南开埠与城市民俗的变迁》《自开商埠后济南经济近代化程度分析》《近代山东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文化》等资料采访整理)

新闻推荐

济南部分道路有了新名称

时报5月21日讯 (记者赵樱宁)21日,记者从济南市民政局了解到,济南市政府批复了市民政局《关于齐川路等道路命名和调整起止点的请示》,命名了部分新建道路,并调整了部分道路起止点。具体命名及调整情况...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里的济南风貌2014-05-22 03:17
评论:(济南近代史商业变迁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