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塘水暖之三 徐悲鸿奖优秀奖故园春梦之二故园春梦之三江南行西溪湿地伯年笔意
在济南的东北部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山,叫“华不注”,实际是“花骨朵”念音转了,因形似荷蕾而得名,当年著名的“鞌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山上有一处道教建筑叫华阳宫,因时代久远,当下只是在萧瑟秋风中推挽夕阳了。
世事交叠,眨眼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个叫李恩成的年轻画家,就出生并生活在这里。这“花骨朵”似的山打小时起就令他遐想、引他情思,某一刻偶然的契机,他便迷恋上了画画儿,他便像一个“花骨朵”般地绽开了。
早在十多年前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恰好我担任评委,有一幅缶翁笔法的紫藤竖幅画仿佛铺天盖地向我袭来,众评委也一致认为此画饶有新意,便评为一等奖,我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李恩成。又过了好些时间,还是在一个展览会上遇到了一个瘦瘦的、高高的青年,讷讷地作了自我介绍,才把眼前的他和那幅紫藤联系起来。
交往就是这样,往往那些淡淡的、疏疏的接触更接近本真,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在画着自己的圆,以心性为圆心,以感知为半径在生活的空间里转啊转,直到某一天、某一刻,你的圆和我的圆相交了,事情才会产生变化。
老实说,仅仅能画吴昌硕风格的画并不能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摹习此法者甚多,很难有所作为。可是有一天,忘记了是在什么报纸或者刊物上登载了一幅署名李恩成的画,还是紫藤,面貌却大大地变了,这有些令我惊奇,一时间不确定此画就是我见过的那个李恩成所作,抑或重名也难说。
我仔细地端详这幅印刷品的画作,一种冰清玉洁的感受贯了身心,画作通篇以墨法经营,笔头能铺得开,一笔摁下去,再使转,便解决一个体面。这样,浓淡干湿自在其中了,因而就有了一种晶莹透明的效果。他用这等手法画紫藤、画古建筑、画鹤、画奇石,建立了一套符号体系,再通过系列的表达手法,就给人以连贯的浓烈的视觉印象,这是我知道的那个李恩成画的吗?
拨通了电话后,那边还是讷讷的声音,我为士别而刮目欣欣不已。
在绘画创作中(其他艺术门类何尝不是如此),是“结壳”和“破壳”交替进行的过程。当一种手法驾轻就熟之后,就会固定手法,就是通常说的“结壳”了,这时创作者就会起“腻”,产生厌倦感,就试图探索新的手法,这时候创作者的学养和境界开始发挥作用。这种尝试是冒险的,它意味着要舍去已获得的东西,而新的获得却不确定,这时的勇气加上才情,再有学养和境界的支撑,探索的跋涉就可以启程了。
这种探索的艰难可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来形容,这里还要兼顾一个因素:所生发的一切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凭借,追根溯源,还是优秀的传统在起作用。李恩成的探索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即创新不是无厘头的恶搞,不是漫无目的的张狂,而是在传统之古树上发新芽,这般盈盈的绿色才是生命的正色。
有一度恩成困惑了,他在荆棘中行走,也实在是太累了,他抱了一大卷子画给我看,我知道评判画面的优劣是次要的,他是来寻找一种坚定和慰藉。从那之后又是一年多时光过去了,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他在某个全国性大展上获奖的消息,后来又在中国美协的会刊上看到他批准为中国美协会员的消息,我为华阳宫畔成长起来的美术新秀感到欣喜。这华不注山果真是有灵性,当年赵松雪先生一幅《鹊华秋色图》确是隐藏了启智的密码,如今,李恩成拿到了开启这密码的钥匙。
是的,他还要“结壳”,还要继续“破壳”。这样的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那句“艺无止境”的注脚,最终他冲不破那道“壳”,最终“强弓之末,不穿鲁缟”,这没有关系,多么伟大的画家最终也是一样的结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间能证明一切。
今年的春天来得晚,总归还是来了,“华不注”已经披上一层绿纱,不久就会姹紫嫣红,我们期待着。
(作者韦辛夷,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者简介 李恩成
1974年生于济南市,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专业画家。苏州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杂志书画院特聘画家,山东省美协培训中心导师组成员,《艺术市场》签约画家,南风堂代理画家。2014年获泉城文艺奖。
新闻推荐
时报6月18日讯 (记者翁利丹)6月6日下午14时,江苏男子王某忠报警,称当日12时许他驾驶解放牌货车沿京台高速自北向南行驶,至崮山服务区西区停车就餐,准备离开时发现驾驶室一侧车门被撬,车内7800元现金...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