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从历史名人看胶州匡氏家族家风

来源:金胶州 2014-08-22 08:25   https://www.yybnet.net/

匡瑞海

听我大爷讲,他在儿童时代,每年都会随老人们到匡家茔去祭祖上坟。据记载,在当时,墓地四周古柏参天,石牌、门楼、石人、石马伫立在墓地周围,蔚为壮观。匡姓先祖曾是明朝的大官,因为官位显赫,卓有战功,经朝廷恩赐,才得以厚葬,形成规模庞大的陵园。

在胶州这块沃土上,匡福为始祖一世。自明朝以来,匡福以武功起家,亦重文德。后裔世代为官宦,具备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故匡氏家族人才辈出,对胶州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明清以来,匡氏家族共考中进士11人(其中清朝武进士1人),考中举人20人(其中武举人4人),贡生29人。因世袭援例、议叙考授等方式授九品以上官职36人。

匡福(公元1333-1399),原籍江苏赣榆明初抗倭名将,胶州匡姓始祖。匡福生四子:德、贵、政、荣。元末官河南行省参政,从三品,曾于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7),统领苗兵在卫辉镇压过刘福通农民起义。后来,他见元朝大将勃罗帖木儿有异志,遂辞职,隐居赣榆旗山下。当时,占据江苏的反元义军领袖张士诚慕其名,以元帅职务聘他出山,被他委婉拒绝。不久,匡福投奔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战功守授山东沂州(今山东沂水县)守御所百户(正六品)。洪武四年(公元1372),升莱州卫副千户(从五品)。洪武十四年(公元1382),授武略将军(从五品),授命率军在山东半岛沿海抗击倭寇,曾在山东即墨市阴岛(红岛)和莱州市平岛大败倭寇,屡建奇功,使“东莱之人不复知有寇”,成为著名的抗倭爱国将领。后以老病向朝廷申请休职于家,朝廷念其功,升他为胶州守御正千户(正五品),由其长子匡德袭其职。移镇胶州,故匡福被胶州匡姓后人尊为始祖。“军功炳炳武德将,政绩赫赫安乐侯”。上联典旨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匡福,穆州人。太祖时,为骑尉,守东海有功授武德将军。下联指西汉朝时期的经学家、水相匡衡,元帝时封为安乐侯。

匡翼之,山东胶州正千户所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成化年间进士,巡按贵州授南京御史,改北京御史,奉旨清理陕西军务,除积弊。他弹劾不避权贵,忤刘瑾,为四川副使,孤身舌战平息少数民族起义,官终广东按察使。他清廉之声震天下,是匡氏家族第一位由武转文进入仕途的子孙,在匡氏家族发展史中是一个转折点。匡家以武起家,从匡翼之开始由武转文,也是匡家顺应历史潮流的改变,曾经匡家跟着朝廷打天下,天下稳定后需要更多有文化有思想的有识之士前来建设。

此时的匡家历经五世已经成为胶州有声望的官宦名门,匡翼之决定专门建一个地方来祭祀祖先,但他开始这项工程后不久便去世了,建造园林的主要工作落在其后代匡铎身上。

匡铎是1565年的进士,曾经在山西、河南等地做知县,因政绩卓著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但很快因得罪张居正被降职,寻常官员早就郁闷不已,匡铎不以为然,把他派到哪他就去哪里,尽职尽责。张居正死后,他又被升为刑部郎中,在捉摸不透的官场变更中,匡铎对政治彻底失去了信心,辞官归乡,建成了嘉树园,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早的私人园林。

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嘉树园记》介绍,嘉树园建构奇妙,人工之美与天然之美相辅相成,厅堂书屋、楼台亭榭、名花异树、竹林池塘、假山奇石等各适其所,并有许多名士题写的匾额楹联。整个园区分为中区、左一区、左二区、右一区、右二区,每个区都有3-6个不同的主题。比如其中正中区的享堂(祭祀始祖匡福的建筑)醉月台、雪净山房、云外阁等,另外四区的心远亭、雾隐堂、暖鱼窝、团瓢、十七楼、杏园醒心书院,槐荫书屋、竹园、采菊轩、有竹居、别院等,有30几个名字,每个区域各有各自特色,犹如世外桃源一般。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忍不住赋诗称赞“春风含笑百花开,别有天中笔多魁。台榭已随年代换,华亭一字一珠瑰。”只可惜,嘉树园的美景只持续了一百多年。1653年,胶州镇总兵海时行发动兵变,他早就盯上了这座名园,想据为己有,匡家人誓死不从,他们便强行进入园内抢劫。当时,匡家后人匡兰兆奉旨巡按江浙(江苏浙江),回京复命顺道回家探亲,正遇这场兵变,目睹了海时行的暴行,他和父亲奋勇抵抗惨遭杀害,在这场兵变中,包括匡兰兆父子在内的20多位胶州名士被杀。之后,大火包围了嘉树园,这座匡家几代人用60多年建成的园林毁于一旦。据说,大火烧了十多天才熄灭。

海时行的暴虐终于引起胶州百姓的反抗,法若真在兵部衙门哭诉了三天,朝廷终于决定,派兵剿灭叛军。海时行被杀后,他的头颅被送到了胶州,悬挂于嘉树园前云溪河北岸的一棵大杨树上。这是对嘉树园的祭奠,对匡兰兆父子的祭奠,也是对胶州二十几位名士的祭奠。

这是自匡姓扎根胶州以来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挫折。嘉树园被烧以后,匡家人不少搬离了这个地方,曾经的文化世家,将门之后的荣耀没有了,后人成为寻常百姓,重新开始。

匡愈,也称匡愚,字希贤。著名明朝医学家。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出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

匡如桐,山东胶州人,著名明朝大孝子,父早逝,弱冠即独立支撑门庭,著有《柳庄诗集》。

匡懋忠,清道光、咸丰年间胶州名医。中年以后,匡懋忠随母、兄迁居北京。他的母亲是咸丰的大臣肃顺家的女佣人。凡府上之人得疑难杂症,经匡懋忠治疗,无不灵验,他因给咸丰的爱妃治好病而有功,被封为太医院院判(正六品)加五品衔。于是,匡神医之名传遍京师。

胶州匡氏自明代以来名人辈出:有以清廉从政而闻名的明代监察御史匡翼之;有胶州著名嘉树园的创建者,以敢于弹劾高官而闻名的明代言官匡铎;有清代著名周易专家匡仲晦;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匡梦云;有清咸丰皇帝临终托孤“顾命八大臣”之一的匡源;有民国书画名家匡超等,其中以匡源最著名。

匡源(公元1815-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著名清朝大臣,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出生于书香人家,自幼聪敏好学,才思敏捷、认真刻苦。十三岁考秀才,文采卓异,擅诗文,号为神童。他少有大志,传世他题:“世人多白眼,吾独上青天。”的诗句以自勉。

匡源的伯父匡锡嘏,举人出身,任泰安府府学教瑜,对匡源十分赏识,认定侄儿将来必成大器,先是领至泰安学署就学,后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付学费送他进国子监深造。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乡试,匡源夺得举人第三名的好成绩,次年巧遇恩科,匡源参加会试再中进士,二十五岁的他在同榜进士中最为年轻。同年,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又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公元1844-1845年),匡源出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2月,清道光皇帝派翰林院编修匡源为皇子讲经,匡源深知此任重大,不敢懈怠,所以他全身心投入,以报效皇帝的信任。但第二年匡源的母父二老相继逝世,他只好丁忧故里。

道光皇帝逝世后,咸丰皇帝继位,诏丁忧期满的匡源入宫,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匡源出任会试同考官,次年升任兵部右侍郎。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匡源任吏部左侍郎,并代理礼部尚书。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匡源升调军机处大臣上行走。第二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清朝廷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敌军压境,胆怯的咸丰帝出逃热河,匡源弛骑以从,途中批谕、章奏、拟旨皆出自源手。匡源力主固守,以待勤王。但是,早已经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仍决定逃离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特诏匡源伴驾北上。英法议和,咸丰病危,临床托孤,匡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清同治元年(1862年),同治帝继位,同年,匡源任职随称赞襄职务大臣。短短几年,匡源由皇子师连升数级进入中央权力中心。不同于晚清宫府奢靡腐败的风气,匡源为官严以律己,勤勉清廉,不沾恶习。他对败坏的社会风气极为痛恨,为振作朝纲,匡源愤而撰写了很多指斥时弊的奏议,他不畏权势,同结党营私的贪官进行尖锐的斗争。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开始翦除异己,削弱帝党势力。匡源被扣罪名罢官,有幸留得性命。

退出政界的匡源受聘担任了济南泺源书院的山长。进学十七年,弟子多达三千余人,他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在他的门生中,不乏有出息、有作为的后起之秀,如潍县曹鸿勋、福山王懿荣、胶州柯少文等。较之从政,进学带给匡源更多乐趣和成就。

新闻推荐

我市组织收看全省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视频宣讲会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历史名人看胶州匡氏家族家风)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