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刚劲有力的新兴足迹

来源:济南日报 2014-09-26 01:3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王端鹏

编者按

201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5周年。65年来,济南的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超越,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市建设达到新高度,文化建设成绩斐然,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喜人。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长篇系列通讯,全面展现65年来济南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喜迎新中国成立65周年。

65年,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一个转瞬即逝的音符,但对于一个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说,对于一座奋力追赶现代化浪潮、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城市而言,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与济南市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每一次革变,其原动力都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许,经济发展可以表现为厚厚的统计数据,但更准确、更直接、更真实的还是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

当你摊开地图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兴隆、南北康、华山、雪山、非遗园等重要片区占据了济南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那里将成为新时期济南发展的新亮点;当你驱车沿着旅游路向东行驶,一片片高楼大厦矗立两旁,那是新城崛起的希望所在;当你独步徜徉在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广场上,西部新城的日日新貌预示着一座未来都市的种种美好;当你穿越建邦黄河大桥向北,一路上的新兴之貌让人相信发展向北空间无限……

如果以时间为坐标,以重要节点为参照,刻下65年以来的济南经济发展轨迹,会发现:这是一条箭头向上的爬升线,改革创新、不曾停歇;这是一条令人难忘的前进线,亮点频现、影响深远;这是一条百折不挠的曲迹线,克难攻坚、砥砺向前。

从历史看发展:一张白纸上手绘“精彩济南”

一个多甲子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济南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清朝后期,济南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904年,济南开设商埠,“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与划定节内租地贸易”。开埠以来济南市的工商业有较快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城市。20世纪初由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于此,更促进了济南的繁荣。

胶济铁路带来了西洋的稀罕玩意儿,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潮。济南修建了全国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建成全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泺口黄河大桥;济南开创中国自建大型教堂之先例,自筹资金建立了教堂;济南设立中国制针工业第一厂,建立山东乃至中国最早的大型化学染料企业。济南当时著名的商业区有“一巷,二路,三街,四场”,著名的店铺摊贩有十大货栈、八大花行和十大酱园,多聚集于经一路、经二路与纬七路一带。然而,战争的持续,让济南的商埠、市场逐渐凋零,大批商户倒闭,经济也随之萎缩。

65年一晃而过。经过65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在近年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济南的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画卷”:

在标注经济发展趋势的坐标上,我们看到这样一组“飘红”的数字:2013年,济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00亿元以上,增长9.6%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2.1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3.9%。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8%,农业实现了夏粮十二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

从标注民生发展质量的坐标上,我们欣喜地看到,2014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9.4%和12.1%,均高于生产总值增幅;新增城镇就业8.2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

从空间看发展:城市伸展带来“活力济南”

65年来,济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空间快速拓展。老城区的泉城特色风貌更加凸显,东部新区的时尚现代、西部新城的速度激情、滨河新区的潜力与开发交相辉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合力加速形成……

京沪高铁开通让济南“乘风飞翔”。这条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把中国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两大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连在一起。这条纵贯南北“大动脉”的重要节点上,标注着“济南”。

“十艺节”这场文艺盛会,其中大有经济文章。“十艺节”是促进济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推手,文化产业的“觉醒”和“加速”让人欣喜,但更令人期待的是节庆带动了西部新城的建设与开发。未来十数年,西部是济南城市建设的主战场,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东西两翼的经济能量在不断聚集、骤变。

近年来,按照建设美丽泉城总体要求,济南以片区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拓展空间、增强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内涵。兴隆、南北康、华山、雪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一批片区拆迁建设加快推进,千佛山风景区、泉城特色标志区、火车站北场站一体化等规划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绿地普利中心等一批文化、商业新地标拔地而起,省城处处绽露现代化都市新形象。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让济南发展不再孤独。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连续两次提出要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为了努力提升在都市圈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济南高举服务业和工业双轮驱动大旗,大力推进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并加快培育汽车、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石化及新材料、食品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周边兄弟城市心手相连、同耀天空。

从改革看发展:敢于“试水”的“创新济南”

生产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脚步。能否应时势之变而革新,决定了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否紧握发展主动权。

上世纪80年代,改革之风释放济南工业活力。“五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济南企业的积极性。直到1984年10月,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济南的改革进入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探索阶段。济南工业走出了一条“纵横弹跳”式的改革发展之路:选择10个企业进行简政放权的试点;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济南工业进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深入再深入。在深化改革的路上,济南敢作敢当、敢为人先。进入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是主旋律。近两年,济南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科技创新体系等十项重点领域改革,出台调整财政管理机制、重大项目绿色审批、节约集约用地、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竞争分配、提升行政效能等系列措施办法,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为济南全面深化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去年以来,济南先后对42个部门168项行政许可、223项行政责任事项进行梳理审查,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向县(市)区下放审批权限166项,推行“一号通”、“一表通”审批新模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整合部分产业引导资金,变财政拨款为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领域。稳妥推进城镇化试点,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城镇化率达到66%左右。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方式,开展聚焦招商、载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促进了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形成台湾工业园、欧洲工业园等外资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如今,如同曾经的工业招牌一样,“济南创造”也名满全国。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55%;赢得“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闪亮桂冠,济南云计算中心、中科院量子技术研究中心启用,国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和全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建成运营,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产业看发展:

辉煌的“济南制造”和举足轻重的“济南服务”

曾几何时,“济南制造”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65年来,“济南制造”经历了风风雨雨,有的品牌已经消失于历史烟尘中,有的品牌的含金量却与日俱增。无论如何,他们既代表着辉煌的过去,也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还记得,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从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开出时,济南人欢呼雀跃。50多年过去了,重汽生产的重型汽车奔跑在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的道路上。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重汽立志通过“二次创业”,使重汽真正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不可替代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这个“济南制造”的标志性招牌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中国重汽的新生与再塑辉煌离不开坚持创新创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就是在这种相似的发展理念作用下,“济南制造”不断增添新的精彩:

在高新区孙村片区总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的齐鲁泰山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总装厂房内,一台台世界最大容量35万千瓦空冷发电机正在装配,这样一台发电机价值高达4200多万元。目前该厂区已签订了50台的生产合同,未来两年的生产档期已经排满;

2013年7月11日,我国首个大尺寸OGS触控屏项目在济南综合保税区投产。这也是济南综保区获批以来投产最快的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该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从开工到投产仅仅用了285天。未来,触控屏将无处不在,广泛应用到多媒体、教育、医疗、新能源等各个行业;

济南二机床经历了从低端成品进军工业生产装备的重大突破。今年,公司赢得福特汽车美国肯塔基工厂大型冲压线项目,这是我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快速冲压线进入海外著名汽车整机制造厂。在美国引以为豪的汽车文化里,二机床将印刻上中国“JIER”品牌标志,烙上“MADE IN CHINA”的印章;

“济南制造”辉煌重塑,“济南服务”举足轻重。

其实,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济南服务”的范围内。在决策者设计的现代产业体系构架里,现代服务业是担纲经济转型的重头戏。济南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为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10多项政策文件,促进了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位经济。2013年,服务业已经占到全市GDP的55.3%;服务业上交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已经提高到57.8%。作为“一行三局”驻在地,省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入驻济南,金融机构加快集聚,金融业务辐射全省17个市及周边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成为全省乃至沪宁以北、京津以南、西安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业务规模最大、机构数量最多、业务种类最全、服务功能最强的城市。

走过65年,这座城市经历了一个个难以忘却的事件、振奋人心的过程、精彩纷呈的瞬间、感人至深的场景,最终成就了今天的高度。历史证明,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一小步必将迎来跨越的一大步。在追逐中国梦、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我们信心十足、稳健前行。

新闻推荐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泉友会选举本报市民记者辛安为首届会长

本报9月25日讯(市民记者 吴明 记者 李冬阳 黄胜芳)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泉友联谊会日前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联谊会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市民记者辛安、齐亚珍全...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刚劲有力的新兴足迹)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