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亚楠
“终于回到家乡了!”10月1日下午,车入福建境内,邱女士忍不住兴奋,拍下路边的景色发到微信朋友圈。
车票依旧难买,高速还是拥堵,但在回乡的人们心里,最重要的是“我”正在回去。朋友圈被各种回家的消息刷屏,在这个主题下,大家都收起了素日的玩笑,只有真诚地点赞和祝福。
邱女士在省直某机关单位工作,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回过家乡了。今年,孩子到北京上大学了,邱女士和丈夫有了闲暇,早早就商量定了:“十一”开车回乡去。“我们这次去要多带点山东特产,好好陪陪老人,尽尽孝道”。
随着教育、交通的发展、经济地理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乡以外的城市工作、居住,他们成为一座城市的新鲜血液,同时,也成为远离自己家乡的飞鸟。尤其对于跨省就业的人群,“十一”等长假是他们仅有的“回家看看”的机会。
“我长假是一定要回家去的”,在北京工作的李晴早早就订好了回烟台的机票。2日,她已经在朋友圈“晒”起家里蒸的海螃蟹和鱼虾蛤蜊,还有老妈亲手包的鲅鱼水饺。80后的她已经步入了人生的“3”字头,还是单身的她说,现在只要是时间长点的假期,她就放下一切,回家陪伴父母。
李晴说,在刚开始工作那两年,一到“五一”、“十一”,她也喜欢去各地旅游。大约是在工作两三年之后,有一天她兴高采烈地告诉母亲接下来的“五一”假期打算去西安旅游并看望朋友时,忽然从电话那头听出了母亲的失落,“我忽然意识到,其实一年一年的,我们还能和父母相伴的时间已经很短很短”。李晴说,其实回到家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但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李晴说,换了新的公司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她现在所在的公司,带薪休假执行得很规范,还有休假补贴,“年假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比公共假期出去玩好多了,没那么多人”。
记者还注意到,现在也有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选择逆向的“回乡”,甚至一些老人在退休后选择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二次安家”。于婷是独生女,毕业后在济南一家公司做销售,父母心疼孩子,觉得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不容易,除了春节,逢着假期倒是二老往济南跑得多些。
对“回乡”的执念,是因着那些我们挚爱和牵挂的亲人。有亲人在,才有乡可回。邱女士在朋友圈里写道:随着年岁增长,“回乡”这两个字益发成了心头的白月光,丰盈温润,回到家乡,回到老母亲身旁,心瞬间就安定下来,像个单纯勇敢的孩子,充满能量,微笑迎接人生的一切未知。
新闻推荐
济南火车站值勤的特警。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繁忙的售票员。济南芙蓉街上的清洁工。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在田中忙碌的笋农。青岛的升旗手。山东能源的青年矿工。国庆七...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