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内的人造假山石景观别有生趣。(本报记者 张源源 摄)
主街上的古槐树为金刚纂村增添了一份韵味。
深秋的南部山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记者近日沿锦绣川水库西行,往大山深处走,一个恬淡、祥和的小村庄渐渐出现在眼前。只见村路平坦宽阔、干净整洁,两旁房屋白墙灰瓦,井然有序;村中奇石耸立,花木扶疏,一步一景,每块石头上都用不同字体刻字抒境;几颗百年古树昭示着村庄悠久的历史,在小广场前的古槐下,妇女老人一边唠着家长里短,一边照看嬉戏的孩子们……整个村庄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里就是20年前被大山挡住发展之路的锦绣川办事处金刚纂村。昔日村民仅凭手搬肩扛修建了一条8米宽、1530米长的盘山路,打通与济南连通的发展大道,被誉为“当代愚公”;如今他们延续愚公移山志,净村靓村和谐发展,旧村旧貌换新颜,建设出一座现代的美丽乡村。
一步一景充满诗情画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金刚纂村首先对村容村貌进行基本整治,硬化生产路和村内道路1.2万平方米,整修粉刷墙面5000多平方米,种植各类苗木3500余棵。在净化的同时,该村还对村内广场、古槐、古井、泉池等环境节点改造提升,适地造景,对村庄进行美化。人走在街道上,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处别致的景观,犹在画中行。
村口,葫芦形的池湾碧波荡漾,池边廊桥环绕,花木丛丛,是一处集休憩健身和灌溉于一体的山村新景观。来到村子中心,两颗苍劲的百年古槐聚拢了村中人气,村民们在树下围坐休憩,悠然自得。在古槐不远处,一片荷塘亮如镜面,取名“镜池”,反射出着秋日的阳光。塘边杨柳依依,用奇石堆砌成的假山错落有致,虽是深秋,荷塘中却还有许多碧绿的荷叶,在热闹喧嚣的村落中,闹中取静,别有一番风味。再往里走,是一处精心修建的花园,取名“日月潭”。园中水渠蜿蜒,各种树木被秋天染上了不同的色彩。日、月形的水塘在园中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塘边幽深的古井、斑驳的石板路道出村中悠久的历史。
奇石古木彰显文化底蕴
金刚纂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扫街铺路、植树造景、粉刷房屋,借助古树古迹,充分挖掘村中文化底蕴,提升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村中逛一圈你便会发现,这里到处都
藏着历史和文
化。路边20年
前开山留下的
奇石,被摆放
在不同的景观
中,并用不同
的字体刻字抒
境。村口奇石上,用小篆雕刻的“葫芦湾”圆劲均匀;村广场前的奇石上,象形字“原始”独具特色;花园中,与奇石形状契合的草书“龙”字纵任奔逸;山体上,毛体“秀色”潇洒自如,与遍山红叶的美景融为一体。除了借石抒境,金刚纂村还充分利用村中的古树、古迹感怀历史。村中两颗百年老槐树被石凳围起来,老人在古槐下给小孩讲述村中古老的故事。日月潭公园中,四块明代的石碑嵌在草丛中,村民从碑文中读到了村子古老淳朴的民风,引起共鸣。村中文化墙上,描绘愚公精神的标语不时唤起人们对过去劈山开路的记忆,激发起人们建设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村风民俗传唱和谐之美
金刚纂村实施了村庄清洁行动,彻底清理了村内“三大堆”,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里进行了改厕,新修建了水冲式卫生厕所和沼气池,不仅污水被收集起来进行处理,村民们讲卫生、讲文明的习惯也养成了;村里建起了10个封闭式垃圾池,配备一台铲车用于垃圾清运。垃圾池经过了精心设计,垃圾也不再外溢,美观的尖顶房屋形状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村里的小广场进行了修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每到晚上,村中的妇女们便聚集在广场上跳起广场舞,一天的不快和劳累被欢快的歌曲冲得烟消云散,邻里间、婆媳间关系也更加融洽。在金刚纂村,无论是房顶上金黄的玉米,还是老槐树下谈古论今的老人,无不显示着村子的祥和、安宁和幸福。在这里,运货人的货物掉下来,路过的村民都会帮忙抬;在这里,有老人摔倒了,看到的人都会上前搀扶;在这里,发现路上有垃圾,村民都会自觉捡起丢进垃圾箱。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更是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还有他们自身的观念,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朴实的村风民俗也都得以延续和发展。
(本报记者 李小梦 通讯员 陈芳)
新闻推荐
编者按 自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济南市先后涌现出房泽秋、孙永刚等46位“中国好人”。今年9月初,中国文明网开设《好人365》专栏,依托“我推荐、我评议身...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