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古称历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近年来,济南市将千佛山定位为绿肺和城市阳台,园林部门倾注大量心血,在加强风景名胜区内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服务设施,理顺风景名胜区与城市的关系,使千佛山成为集游览、健身、休闲等为一体的环境优美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金秋时节,千佛山黄花遍地盛开,菊香弥漫山间,历史名景“佛山赏菊”得以恢复,林间处处摇曳的菊花成为济南市下大力气保护千佛山生态的最好证据。
重现历史名景“佛山赏菊”千佛山遍地黄花惹人醉
很多人都知道,“佛山赏菊”是济南老八景之一。“佛山赏菊”中的“佛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对此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济南南郊佛慧山一带。佛慧山,济南人又叫大佛头。此种说法有前人之诗为证,崇祯《历城县志》卷首刻有济南八景图8页,每景配有古诗一首,其中“佛山赏菊”配的古诗是:“千佛山东佛慧山,秋来黄菊遍岩间。泉名甘露茶堪品,多少游人探菊还。”刘敕在《历乘》中也特意记述:“幽涧黄花,城之南大佛山,独冠诸山之上。”还有一种说法,称此“山”为历山,也就是现在的千佛山和佛慧山。千佛山和佛慧山原合称为历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
“佛山赏菊”原为“历山八景”之一。《山东通志》中把千佛山与佛慧山混称。据志书记载,千佛山南侧原有“赏菊崖”,是古人赏菊处,1984年,山顶巨石上又修建了“赏菊阁”。 “佛山赏菊”赏的菊花不是盆栽菊花,是野菊,其学名叫甘菊。甘菊是菊花的始祖,大诗人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指的就是这种野菊。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曾专门到千佛山选择原始菊花,与其他品种的菊花杂交,培育菊花新品种。除了甘菊,千佛山风景区还有黄瓜菜、山马兰、阿尔泰狗娃花等十余个野菊品种,花期从5月一直持续到11月。
古时大千佛山植被不丰富,秋日里野菊那棕黄的颜色尤为惹人瞩目。近些年,千佛山景区的绿化率不断提升,喜光的野菊长于林下反而长势不好,加上大量绿植遮蔽,“佛山赏菊”景观不明显。2011年以来,千佛山风景区选择游人较为集中的桃园、茱萸园、金银路等多处,广泛栽植黑心菊、松果菊、天人菊、千头菊、大金鸡菊等多种菊科类花卉植物,在不适合地栽的山林间播种了数万平方米的野菊,并修缮了建于1984年的赏菊主建筑——赏菊阁。在对佛慧山黄石崖片区进行整治提升的过程中,栽植了大金鸡菊、黑心菊、荷兰菊、千头菊、大缤菊、悬崖菊、金光菊、蛇鞭菊、藻小菊、国庆菊等10个品种1.1万平方米的菊花,并对景区特有的野菊品种——黄瓜菜进行了生态保护和恢复。经过数年的努力耕耘,野菊这个在济南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文符号得以在千佛山扎根、开花、蔓延。
“今年,恢复‘佛山赏菊\’景观被列为景区提升工程之一,配备专项资金,因此,景区今年栽培菊花的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据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主任焦玉忠介绍,山林间土层薄,供水管道不完善,野菊主要靠自然生长,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景区林间的野菊景观非常自然,野味无穷。另外,在千佛山大面积片植的千头菊也是以黄色为主,预计10月底进入盛花期。届时,整个游览线将形成“遍地黄花”的效果。除了野菊,园林部门有意在千佛山和佛慧山广泛地栽了多种菊科植物,这既令景区的赏菊时间从过去的秋季延长为春季至秋季,也令菊花品种更广泛,景观更多元。
数十年抚育千佛山山脉
生态氧吧有口皆碑
恢复“佛山赏菊”景观,只是近年来济南市对千佛山风景区进行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一个符号。千佛山风景区的占地面积为11.6平方公里,由千佛山景区、佛慧山景区、蚰蜒山景区、平顶山景区和金鸡岭景区五个景区组成,合称“小五岳”。其中,佛慧山景区和千佛山景区依托良好植被、地貌景观和兴国禅寺、黄石崖石刻、大佛头造像、开元寺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构成核心景区。多年来,园林部门持之以恒地在林间防治病虫害,植树造林,使千佛山风景区林木葱茏,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成为泉城的生态氧吧。
千佛山风景区植被生长良好,属于北温带植物区系,现有木本植物45科148种,野生地被植物分属56科249种。从科属分布来看,分布最广的是禾本科、菊科、豆科、旋花科、唇形科的地被植物,其次是蔷薇科、大戟科、百合科、萝藦科等;从分布面积上看,分布较多的地被植物是苔草、野菊、中华隐子草、荆条、诸葛菜、毛果扬子铁线莲、卷柏类、雀儿舌头等;有较高药用价值且有一定面积的野生地被植物有白首乌、石沙参、荠苨(药用价值较高,约有2000㎡)、丹参、远志、黄芩、楔囊苔草(约有50000㎡)、甘菊(约有30000㎡)等。在开元寺遗址旁生长着小叶朴,区域内地被植物以荩草、羊胡子草为主,零星分布着野菊、烟管头草、延胡索等野生花卉。
2012年,济南市南部山区营造林(荒山造林)工程济南林场项目区共完成荒山绿化456亩,主要涉及济南市林场蚰蜒山景区、黄石崖景区,共栽植侧柏15930株、黄栌9490株,合计25420株。2013年-2014年,园林部门在蚰蜒山景区、佛慧山景区共计植树767亩。2013年以来,园林部门还在包括千佛山、佛慧山、金鸡岭、岫蜒山、平顶山扩繁25种野生地被植物,其中包据野菊、雀儿舌头、中华隐子草、河北木蓝多花胡枝子等。这25种野生地被植物除小叶鼠李、楔囊苔草和雀儿舌头是观叶无花外,其他基本都可观花,花期从3月上旬持续至10月初。
2012年以来,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防治,促进健康”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园林部门加强对千佛山山林病虫害的预测,准确预报病虫害发生数量和危害大小,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最新变化动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山林内双条杉天牛、侧柏毒蛾、元宝枫细蛾和方翅网蝽等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为促进山林健康,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及蔓延,2014年7-8月,工作人员还对林场内由于自然灾害、火灾或者病虫害侵袭而枯死的树木进行全面的统计和有计划地清理。
首次对黄石崖石刻造像实施保护
杜绝游客触摸石刻
佛慧山景区是一处以佛教文化游览、名胜古迹探寻、自然山林风光游赏为主的景区。包括开元寺游览区、黄石崖游览区和生态恢复保护区三个功能分区。黄石崖造像位于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佛慧山景区中,罗袁寺顶山峰西北侧,距离旅游路约600米的悬崖上,海拔320米,为佛文化脉络游线的主要节点处。
黄石崖造像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秦时黄石公曾隐居在这里,又因山岩呈黄色,故名“黄石崖”。黄石崖上依山就势,镌北魏、东魏时期佛、菩萨造像现有70尊,分为7区,大的1.6米,小的仅20余厘米,是山东重要的佛教遗迹,也是济南最早的浮雕群,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此外还有造像题记11种,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至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作品。黄石崖造像还受到外国学者的注意。1921年(大正十年)日本常盘大定曾去考察,以后在常盘大定、不关野贞合著,龙吟社1938年出版的《支那佛教遗迹》刊登了一些黄石崖的图片。
黄石崖石刻造像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之中,受风吹日晒雨淋及酸雨日积月累的侵蚀,字迹已逐渐模糊,部分文字、图案较难辨识。早在1996年初,黄石崖造像的西部山崖崩塌,部分造像和造像题记已随着崩坏的山岩坠下了山谷。目前观赏场地受限,紧临山崖。
2012年以来,市园林局多次组织专家现场勘查调研,制定保护措施。2012年,济南市园林局林场对破损山体进行排险加固,对黄石崖造像区域进行了加固处理。2013年,随着佛慧山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参观黄石崖造像的游客日益增加,因造像石刻区域曾经有落石出现,为确保游客安全,园林部门在临近造像区域修建了道路及观景平台,让游客近距离观看。由于缺乏系统监管,仍有部分游客翻越栏杆去近距离观看甚至触摸石刻造像。
2014年,市园林局决定继续对黄石崖造像进行保护管理并提升周边区域的景观。规划对黄石崖造像山崖进行加固保护,为保证游客安全,计划在崖壁前面设计栈道连接现有平台和游览路,使游客可以在安全距离内观赏造像,同时避免石刻造像被触摸、涂抹等破坏行为的发生。附近的游览路和平台还将设置提示牌,提醒游客不要长时间逗留,避免造成游客过多的拥挤现象。施工中,还将疏理黄石崖造像北侧乱石碎土,回填种植土,砌毛石挡墙防止水土流失,补植苗木增加绿化,提升黄石崖造像周边环境。平台栏杆上计划增加展示牌,解说黄石崖造像的历史变革,展示黄石崖造像的近景照片等。目前,相关工程还在进行当中。
“近几年,在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实施的所有工程,从整体规划设计到局部细节处理,再到具体施工建设,市园林局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保护与建设并重,使景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和植被资源,尽量避免对植被和地貌景观的干扰与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特色,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市园林局局长韩永军表示,游览步道的修建也是为了将游人引导到合理区域,避免接触或破坏景区资源。园林部门将努力把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景观自然和谐的景区。
(撰文/本报记者 韩霄鹏 摄影/本报记者 吕传泉)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进行血液血型实验。工作人员对血液进行酶免实验。编者按众所周知,血液只能在人体内生产。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发明人体以外的血液生产方法,人们贡献出自己的血液去挽救他人生命是...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