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单青
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健康查体……在大部分居民眼中,社区医生的这些基础性工作,与“高精尖”的科研项目并不沾边。但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内容多、范围广的基层资源,恰恰为社区医生从多角度选择科研内容提供了帮助。社区医生如何做科研,又面临怎样的挑战?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科研离社区医生并不遥远
多年前,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社区管理科主任杨华的一个科研项目,在圈子内掀起一阵“科研潮”。以“1级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为课题,杨华和她的团队耗时3年,对200余名1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研究发现,系统化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责任制管理随访等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血压,使患者摆脱对降压药物的依赖。配合降血压保健操,85%的患者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5mmHg以下。
“在社区,满眼都是科研课题。科研离社区医生并不遥远。”杨华介绍,“光是不同慢病的健康教育,就可以作一项研究。”内容丰富的健康档案和大样本数据,为社区科研提供了先天资源优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高发,社区科研“市场”将逐步扩大。
目前,该院所辖社区机构已有2项发明专利,4项成熟的科研课题通过了济南专家组鉴定。北村、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常年与山大公共卫生学院、潍坊医学院等院校合作,承担医学生研究课题的社会调查等项目。
社区医生做科研有心无力
2007年,北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兆泉医生曾作“启隔通噎口服液配合治疗食管癌”的研究。作为该中心第一批“科研人”,张兆泉有些无奈地说:“现在社区医生除了日常的基本医疗服务,还要完成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还细分为41小项具体工作。虽然有科研愿望,但因为疲于奔波,许多社区医生显得有心无力。”
北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苗红坦言:“有科研资源,有科研意识,但限于学识水平无法‘拔高\’,上升到科研项目比较难。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独立开展的科研课题较少,以社区为辅与高校及医院的合作课题居多。”科研立项申请程序严谨,需要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科研实践功底,但该中心51名医务人员中,仅有2名研究生,尚未成为学科带头人的社区医生,与大医院医生存在较大差距,在争取科研项目时并不容易。
而在一些合作课题中,社区医生承担了社区筛查、入户填写调查问卷等大量琐碎的辅助工作,最终往往是高等院校、综合医院等主导方发表论文或拿出科研成果。社区医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素质,可能并未得到本质性提高。此外,聘用制社区医务人员晋升通道不畅通,课题申报未成功者前期费用需自行承担等,也影响了部分社区人的科研热情。
期待
“从拿数据到建团队”的转变
“综合医院科研面向病人的具体治疗,社区机构则广泛接触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等各类群体,更加侧重疾病的预防。”杨华表示,在防止高危人群患病方面,社区科研有其不可替代性。
“一项成功的社区科研课题,不仅要有创新性,还要有可行性。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社区医生常年的日积月累,平时多总结多思考,注意从文献中了解行业动向、寻找科研灵感。”苗红说。
杨华认为,社区科研,期待“从拿数据到建团队”的转变。一方面,聘请权威专家对社区医生进行科研方面的授课指导,定期开展科研申报、结题、报奖等相关知识的讲座,提升社区医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以综合医院的一名专家医生为指导,建立、培养“上下联动”的社区科研团队。“但无论形式上如何改变、取得何种科研成果,社区科研最终都是要立足于实际的居民健康服务。”杨华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CFP供图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进口煤也漂洋过海加入争夺战。□本报记者李振本报通讯员刁琳波随着供暖季的到来,又一年的用煤高峰如约而至。不过与几年前用煤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