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于国鹏报道
本报济南讯由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数字艺术伦理学”研讨会,11月12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委党校等单位的教授学者参加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研究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数字艺术德性机制,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低碳艺术”理论,上述研究成果为有效遏制当代数字艺术低俗化、致瘾化、虚假化和泛自由化等高碳病象提供了锐利武器。
该项目负责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马立新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也伴生出很多人类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数字艺术呈现日益严重的致瘾化趋势,数字艺术生产呈现日益严重的低俗化和虚假化趋势,数字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中存在严重的侵权和盗版问题,数字艺术生产出大量的数字谣言,对社会和国家公共安全构成重大挑战。此外,数字艺术也生产出一种新型的数字生存方式,生产出数量庞大的‘低头族\’和‘弯腰族\’等数字人群,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缓慢地产生影响,而这种趋势及其对人类未来生活造成的可能影响,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正是针对上述数字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中日趋严重的低俗化、致瘾化、自由化、虚假化、盗版化等高碳病象,2010年以来,马立新领衔的学术团队开始瞄准数字艺术伦理学这一国内外尚无人问津的学术前沿领域进行攻关研究。2013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数字艺术伦理学研究》。作为这一学术项目的原创阶段性成果,专著《数字艺术德性研究》日前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艺术德性研究》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并在理论建设方面体现出多方面创新。在学术特色方面,尤其注重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理论的原创性,以及研究视野的前瞻性,在跨学科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学术成果。在理论创新方面,这项研究创建了“利他行动德性观”,并在国内外首次系统阐明艺术德性机制和数字艺术德性机制,阐明数字艺术致瘾化、低俗化、虚假化、盗版化等高碳病象机理,阐明和建构起数字艺术系统各个有机构成的德性机制,首创“低碳美学”和“低碳艺术”理论,同时,破解网络游戏致瘾机理,并研究出一整套相关的网瘾防控对策。
马立新说,所谓“低碳艺术”,不是指艺术文本媒介实体构成上的绿色环保,而是指美学价值和思想内容上的正营养价值,具体体现为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想等德性价值。“开发生产‘低碳艺术\’,是遏制数字艺术致瘾化、低俗化、虚假化、盗版化等高碳病象的根本之策。”
◆相关链接
数字艺术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数字技术(以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所有艺术类型的总称。它包括互动性数字艺术和非互动性数字艺术两大类群,其中互动性数字艺术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微博、博客、QQ交友聊天软件、人人网等典型形态;非互动性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电影、数字动画、数字电视、数字音乐、数字摄影、数字绘画、数字雕塑等典型形态。数字艺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类型,是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主要构成性力量。
新闻推荐
□记者魏然报道本报济南11月14日讯今天上午,省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山东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结合政协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刘伟主持会议...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