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暨天桥区民生科普行动启动社区科普大学老师在授课社区科普大学学员庆祝
分校成立十周年
2004年以来,市科协着眼民生科普新需求,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科普新途径,大力开展社区科普大学创建工作,对促进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年来,济南市社区科普大学经历了初创奠基、快速发展和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分校由最初的三所发展到170多所,覆盖了全市近40%的社区,累计授课1.2万多次,受众50余万人次。济南社区科普大学荣获“泉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著名品牌”、“济南市志愿者行动20周年优秀项目”。济南科普大学讲师团团长孙积汉获得第五届“山东科普奖”提名奖。
社区科普大学把课堂
设在百姓家门口
2004年,市科协确立了建立济南社区科普大学的思路。在先行试点摸索经验的基础上,市科协确立了“两级办学、三级管理、七项完善”的办学思路和创建标准:一是市区“两级联办”,明确工作定位。即市科协建总校,社区办分校。二是充分调动市、区、街道在建设科普大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形成“三级管理”的机制。总校成立办公室,负责组建讲师团、安排课程及市级分校的日常管理;区科协成立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分校申报、条件审核、日常巡查等工作;街道负责辖区内分校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社区作为分校驻地,负责教师联络、学员组织、教学反馈、意见整理、档案汇总等工作,是具体教学工作的核心。三是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大学工作制度,做到“七项完善”。即“有领导机构、有教学计划、有稳定教师、有固定校舍、有固定学员、有规章制度、有教学档案”。
工作方向一旦确定,重要的是以服务为引领、以管理为基础,有力地推动工作广泛开展。为此,市科协在师资力量保证上,坚持市科普大学总校负责全市招募讲师团,进行教育内容总体调配,各分校因需施教;在物质支撑上,坚持市科普大学总校统一配置教学设备,统一保证讲师团服务费用,统一组织编写教学方案,分校负责日常工作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市、区两级科协以巡查、抽查等方式,督导各分校完善管理制度,各分校负责学员组织,日常工作记录,总校与分校共同考核评选金牌学校、优秀教师,形成了总校、分校协调一致的保障体系。
科普大学老师把科学知识
送到群众身边
任何一所学校,教学永远是核心。市科协始终把立足需求设置课程、围绕课程优选教师、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等根本工作环节抓实抓好。
市科协坚持以社会需求和群众需求为前提,以引领为目的,灵活科学地开展教学工作。适应更广大公众需求,始终不断地抓好基本课程教学。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调研得出的需求,确定了医学保健、环保气象、家庭教育、心理知识、法律常识、实用技能等六类基本课程;紧盯社会敏感热点问
题,灵活及时设置应急科普课程。近期针对雾霾形成与防治、泉水形成与保护,组织教学活动并组织到科普教育基地观摩、交流,收到良好效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科普大学宣传阵地作用设置课程。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科协设置了环保、交通、礼仪等课程,将全市中心工作及时便捷地向群众进行宣传。
没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使学校长期持续发展。市科协一直将科普大学讲师团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校初期,通过公开招聘、学会推荐等方式,在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中选聘了一批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识渊博、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普志愿者,组建起讲师团,并聘请济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孙积汉教授为团长。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大学讲师团队伍,并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随着群众需求的不断增长,市科协依托社会单位、大学、科研院所,充实联办单位,不断加强教学力量。先后在省市红十字会、市亚健康协会、市立四院、市中医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立一院、省千佛山医院、市公共营养师协会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讲师团分团,大批专业技术强、表达能力好、紧密结合现实需求、热心公益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充实到讲师团中,与原有的以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为主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互相补充,有力提升了科普大学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齐抓共建构筑社区群众精神家园
领导重视与支持是社区科普大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十年来,市领导
多次视察科普大学分
校,给予市科协肯定
与鼓励。去年,市政
协领导亲自带队,组
织委员对办学工作进
行视察,并组织专题研讨,提出意见建议。由于在凝聚社区群众、助推社会管理方面作用逐步彰显,各区党政领导也对办学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市中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区科协联合成立创建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天桥区区委授予社区科普大学"全区群众工作十佳品牌"。今年市委组织部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列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其中“社区科普大学办学情况”作为针对社区人群的重要指标被列入其中,充分体现了市委对社区科普大学的关注与重视。
按照“大联合大协作”科普工作机制,市科协充分发挥作为科普资源集散基地的职能,积极挖掘、整合各方面资源,服务于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与发展。与市文明办联合开展了“四进社区”活动;与市民政局联合开展了“科普社工助力社区科普大学”活动,九名社工已经在社区科普大学工作三年,将社工专业知识助力科普大学发展;与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联合,开设了网上科普学堂;在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的支持下,将“科普大篷车”电视节目搬进科普大学课堂;依托省科协数字科普工程,在社区科普大学开辟了声像课堂;与十个市级科协建立了长期联系,互相借鉴经验做法,共同交流探讨办学工作;依托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将近百个科普教育基地与社区科普大学进行对接,拓展群众的科普视野。各区科协也以科普大学为平台,与相关部门共同开设课程,将他们的资源为我所用,形成了“科协搭台、多方唱戏”的科普工作格局。
为保障社区科普大学健康持续发展,市科协在筹集办学经费和购置设备方面,逐渐探索形成了“三点一联”的工作方式,即“市科协重点投入、区街资助一点、社区自筹一点、与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联手办学”。十年来,市、区科协、街道社区在支付教师交通补助、印制教材、购置教学设备、器材等方面累计投入四百余万元。以此为核心,市区两级科协在科普电子阅览室、社区科普放映厅、社区科普体验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三百余万元,打造了科普宣传综合阵地。
新闻推荐
日前,笔者到济南森林公园游玩,在公园内的健身区域看到一些大树被用钢管特制的圆形“挂衣架”围了起来,有一人多高,上面焊接了大小十几个挂衣钩,市民晨练健身时,可以把衣服、挎包、水壶等物品挂在上...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