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倩
王叔叔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一家杂志社的负责人,和我爸爸是多年的挚友。
前些年,由于工作的原因,王叔叔经常来山东。他来山东会给我们带一些东北的特产。同样地,我们也想给他带点山东的土特产。可是,王叔叔最喜欢的还是济南生产的“大鸡”。用他的话说,“大鸡”烟味正、顺口。久而久之,这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每当王叔叔离开济南的时候,总会带上几条心仪的“大鸡”到东北。这也就有了我们口中的“大鸡北上”的说法。
至今我仍然记得,王叔叔最爱“大鸡212”,他说这个口味最好。当年,看着他那捻着“大鸡”的姿势,还真有气度。有一年,爸爸妈妈给临走的王叔叔带上了4条“红大鸡”。当他再次来济南的时候告诉我们,自己还没有回到家,就被他的一位亲戚截留了两条,使得他“心疼不已哪”。
12年前,那时我刚刚上初中,王叔叔邀请我们去“铁人”王进喜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感受一下“铁人”的精神。我们临行前,他一再叮嘱什么也不要带,“带上几条‘大鸡\’足矣。”
当我们一家和他们杂志社的叔叔阿姨坐在一起就餐的时候,王叔叔拿出我们带去的“大鸡”给同时分享,还用他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说,“我哥给我带来的‘大鸡\’,请各位品尝,它就像山东人一样,醇正、有味道。”
他们喜滋滋地吸着“大鸡”,整个房间都弥散着浓烈的枣香气。以至于,我都禁不住咳嗽了。可是,看到他们那得意的样子,以及那其乐融融的氛围,我有点乐不可支,因为他们在赞美山东人的厚道。
几年前,王叔叔又来山东出差。临走的时候,我提醒爸爸一定要给他带上“大鸡”。第一天,王叔叔爬了千佛山,在千佛山上看到“齐烟九点”的景致;第二天,他在一定去看看最著名的华不注山。当时因为他的行李都在宾馆,我只好用一个红的的塑料袋提着“大鸡”,和他一同爬山。我们健步爬上华不注的山巅,王叔叔豪情满怀,熟练地抽出一支“大鸡”,山上凉风习习,空气宜人。在烟的助兴下,他突然来了兴致,高航一曲: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浑厚雄壮的歌声在山顶上响彻行云,余音袅袅。
后来,王叔叔再来济南的时候,他特别喜欢精品红“大鸡”。纸盒红红的,价钱也不贵。多年以来,他喜爱大鸡烟的程度无以复加。细心爸爸妈妈在王叔叔来的时候,总会为他准备好几条他心爱的“大鸡”,以此来让他饱享口福。
时隔几年,“大鸡”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王叔叔也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去年,“大鸡”重新面世的那天,我还特意打电话告诉王叔叔:“您喜欢的‘大鸡\’又来了,请您早来山东吧!”喜出望外的王叔叔笑曰:“‘大鸡\’又可以北上啦!”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2日讯(记者 赵晓林)著名书画艺术家、诗人于太昌于11月11日11时于济南逝世,享年83岁。于太昌1932年8月生于江苏徐州,195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系山东省美术馆一级美术师,中国...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