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倩
1
路西头有个修车的摊位,男人高个儿,不帅,头发蓬蓬着,有些自来卷;女人偏胖,皮肤有点黑,一双大眼睛,非常爱笑,酒窝里的笑意似乎要漾出来。她人缘好,张罗着生意,和这条街上的人打成一片。
当年,我上小学时,他们各有自己的摊位。男人在路北摆摊卖旧杂志、旧书,也对外租影碟。书摊前的人稀稀拉拉,都是一些大学里的学生、来往的农民工;女人在路南摆摊卖小百货,货摆在一辆推车上,夏天卖冷饮和冰糕,隔着一条马路,两个人的摊位正对着。
女人的生意很红火,放学后孩子们一窝蜂地拥过来,叽叽喳喳的,买这个,选那个,把摊位围得水泄不通,她常常忙不过来。她的东西比别处便宜,薄利多销。你忘记带钱也没关系,先拿着用,有空再捎过来,有些买烟的都是记账。“你不怕跑了不给钱?”她笑笑,“不会的!谁会为了一盒烟不出门了?”
男人的生意冷清一些,经常瞥到他抱着一本旧书,坐在墙根下,慵懒地翻阅。他经常到女人这里买烟和吃的,按说时间久了两人会熟络起来,可男人性格木讷,不善言谈。有些时候,城管过来检查,不让摆摊,他往往束手无策,女人很热心,主动过去帮他收拾摊子。
后来,小区里爱管闲事的大妈为男人和女人牵了红线,他们恋爱了,再后来,他们结婚了。他们的老家都在外地,结婚后两人却选择留在济南,两个摊子合并在一起干。女人怀上孩子后,男人不卖百货,也不卖旧书了,干起修车、配钥匙的生意,还用废旧的铁桶做了个炉子,冬天捎带着卖烤地瓜,能多赚些钱。
男人天天和金属零件打交道,扒轮胎、补车带、修机器、配钥匙,叮叮当当的,两手抹得黢黑。女人给他打下手,递工具、找零件、架车子、收找钱,和顾客聊聊天,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经过几年打拼,他们在城西郊区买了房子,告别租房生涯,前几年又生了二胎,老大上小学,老小上幼儿园,这样的生活说不上富裕,但他们知足,“凭力气吃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女人常这么说。
2
街上有两个修鞋匠,他的摊子位于路东。手艺不是多么精进,活儿也有些糙,但很多人都愿意找他修鞋。“身体不好,还这么要强,大家捧捧场吧!”周围人议论着。
他是个残疾人,看上去四十多岁,经常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衣,他的一条腿从膝盖往下截掉了,悬空的裤腿晃来晃去。他每天开着手摇的轮椅过来,风雨无阻,其实也算不上轮椅,是一辆经过改装的旧三轮车。有一次我出门,恰好遇见他刚来,从车上下来,接着拄上双拐,很吃力地挪动脚步;接着,他一手拄好拐杖,找好支撑点,让身体保持平衡,准备用另一只手凭借猛劲儿把车子推到台阶上去,他的力量显然不够。这个时候,马路对面的商贩赶忙跑过来,上前帮他推一把,他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长舒一口气。然后,他用一只手把修鞋的机器从车上移到地上,动作必须快,一鼓作气下来,否则中途会失败。
完成这项工作,他已是疲惫不堪,脸色苍白,脸上却漾着薄薄的笑容。有些人找他修鞋,临走时不让找零,他会欠欠身子,觉得不好意思;有些人故意多给他些钱,他自然是追不上人家,昂起头大声说一声,“谢谢了!”声音拉得很长,回荡在空气里。渐渐地,他的修鞋摊热闹起来,有些是专门过来修鞋的,说他实在、有信誉;也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出来溜达,在他的摊子旁坐一会儿,或者凑齐人数,下下象棋。常常,从很远处便听到一串串笑声。
他的摊子成了小区附近的聚集点。他一天不来,街上好多人都挂念着,眼睛盯着他来的方向,默默注视,祈祷着什么。
新闻推荐
□记者袁涛报道本报济南12月4日讯今天上午,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在济南会见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一行。客人此行主要是就进一步加大与山东合作力度、拓展合作领域、...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