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军
前些天,到淄博采访,在当地一家森林公园内,有一段齐长城遗址,有一段复古的城墙,但建筑风格却迥异,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历史上的齐长城到底是哪种模样?由于文物利用“不够”、“不当”等问题,我们的部分文化遗产点很难成为当地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亮点。
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山东省境内都留存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有着不可重复的“美丽故事”。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已经损毁的文物原则上不再复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也必须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遗物”,盲目复建不仅不能为现有古迹增光,反而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
这些看似残败的文物古建筑、考古遗址,其精髓和价值在哪?走进空旷的圆明园,行色匆匆的游人也会失去闲庭漫步的惬意,面无表情地去凝视那些废墟。这不是矫情,这是根植于每个国人心中的爱国之情。在我们众多“废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歪歪斜斜的残梁断柱,更是那巨大的历史沧桑之美,它们会使人的心灵升华为崇高的情感。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文物保护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但在文物利用上也存在“不够”和“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挖掘、研究、展示上不够,对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上不够,导致了对文物的利用存在简单化、雷同化,乃至庸俗化的问题。
就在一个月前,清华大学组织了一个“数字圆明园”的项目论证会,他们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复原”圆明园原貌。观众站在圆明园遗址前,手持一部安装了导览软件的平板电脑,轻点图标,旋转角度,100多年前曾经矗立的琼楼玉宇、亭台楼阁便出现在屏幕上。
来济南参加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讲述了论证会的一个细节。在圆明园“虚拟复原”图像展示时,有一位法国专家一下子冲出了会场,过会儿回来解释说:“我刚才出去哭了,这么辉煌漂亮的文化遗产,却让我们的祖先(英法联军)把它烧了,我感到非常羞愧。”
“虚拟”的文化遗产可以带给人如此的震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虚拟复原”项目成功了,对其他类似的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借鉴意义。现在,山东省正在规划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和“齐长城人文自然风景带”,启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如何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和感动呢?
首先,要大力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在“数字圆明园”建设中,研究人员除了依靠遗址发掘信息外,还搜寻当年圆明园总建筑师留下的图纸以及保存在故宫的烫样。童明康表示,“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弱项,遗产留在那儿都几百年了,但很多事情还讲不清楚。这包括一些考古遗址公园,为什么展示工作做得不好,就是因为研究不够,讲不出故事来。”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既给我们的文化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文物利用提供了手段。以“数字圆明园”项目为例,他们结合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技术手段,来记录圆明园的地理环境。然后,借助电脑细心描绘建筑模型的线条图,对遗址现场发现的残损石构件进行虚拟拼接,对古代彩画进行复原……
对于大量的文物遗迹来说,人们更多的是回忆那段历史、讲述那段故事,重建后仅仅将它当作一个旅游景点来看,未免有些贬低了它的价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建筑、古遗址不重建比重建更好,有“虚拟复原”的历史文化故事就足够了。
新闻推荐
□记者赵洪杰通讯员张学东报道本报济南12月4日讯总产919.32亿斤,比上年增加13.68亿斤!山东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历史上首次“十二连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保持连续12年增产的...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