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俐鑫
“深改元年”,对济南来说注定很不平凡。
民为本以固邦。千百年来的古训在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城市里再次迎来新的诠释。
沿着一条细致入微的保障线——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深化社会保障改革,实现养老、医疗基础保障全覆盖、城乡衔接,逐步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制度的基石日益坚固;
沿着一条为民担当的承诺线——济南市高度重视民生民情,把群众最急盼最关切的难题放到突出位置加以解决,推动各级干部走基层、到一线访贫问需,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解困等一揽子民生工程的推进紧锣密鼓;
沿着一条实实在在的幸福线——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继续攀升,第10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小微企业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大幅提高,全市143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农民工就业维权服务窗口,收入、创业、养老的现实感受不断超越百姓心理预期;
沿着一条蓬勃向上的发展线——“公办不择校、择校选民办”的就学格局加速形成,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相继启用并产生效益,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清晰可期;
……
改革发展大潮涌动,民生脉搏愈发激昂。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济南市坚持民生优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攻坚克难,着力改善民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快乐。
(一)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民生福利,把更多精力投向民生领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承诺就会掷地有声。
2014年,普集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的刘益宁吃上了热乎乎的营养餐,“学校食堂的饭比家里做得好吃,每天吃的都不一样”;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的闫立敏见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房子——一套两居室的公租房;柳埠镇柴家村刘洪基老人的“低保申请”进入程序,处在“低保边缘”的他不再为自己晚年生活顾虑重重…… 在刘益宁、闫立敏、刘洪基眼里,有所得、有所居、有所养就是“为民实事”。
一个“民”字饱含深意:不放弃、不忽视,就要给予那些贫困群众、困难群众更多的帮扶;保民生、促长远,就要把财力、人力、物力尽可能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惠民富民、改善民生,就要把更多的经济成果转化为民生福利,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增就业人数被纳入科学发展观全方位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已经形成,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企业吸纳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全面落实,今年10.82万人的新增就业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2%,2.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4.74万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1.2%;
社保是民生之依——全市社会保险在制度上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均创历史新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第10次上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连续第三年提高惠及70.71万名城乡老年居民,覆盖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行业企业(工地)的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建立,全市143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农民工就业维权服务窗口;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加,集团化办学有序推进,小学招生全部划片入学,初中学校“整体对口入学”,“公办不择校、择校选民办”的就学格局正在实现,“阳光招生”最大限度保障了各类学生群体的报考利益,全市三年投入17亿元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方面的无差别配备,义务教育阶段累计交流教师11972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就餐条件改善工程……
(二)思想境界的程度标准决定工作力度和质量,影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济南印记中,处处可见以民为本的城市思考。
民生改善,群众的切身感受就是最高标准。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例。这座城市对创城的期待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各级各部门的机关干部忙碌在一线,许多市民群众热情参与,广大驻济中央机关、省直单位、驻济部队也把它当成“心头大事”。在这个过程中,群众得到了创城的实在好处。在一封人民来信中,市民辛安这样写道:“最近一段时间,市民们看到济南市区的河水逐步变清了,泉城街头的绿化普遍上档次了,城区的人行道大多在修补,主次街道的卫生比以前干净多了,这里边有许多单位在共同为创城默默奉献、贡献力量……”
的确,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漂亮的经济数据,还应该有就业岗位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城市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全市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优先位置,传递出一个又一个惠民的信息,推动民生工作内容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就越来越强。
(三)改革对接最多数群众的期待,破藩篱、涉险滩,快马加鞭、勇于攻坚,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才能相继“破冰”。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民生领域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更是考验着这座城市的能力智慧与勇气耐力。
面对群众热切的期盼,济南应声铿锵,行动坚决——
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摆在“为民办实事”的首位,把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数量标准列入政府规划;
市属国有困难企业派驻帮扶解困和改革发展协调组第一时间进驻企业,坚持市场原则分类分批推进困难企业改革脱困;
市、区两级成立低收入家庭经济核对中心对困难群体“精准救助”,充分发挥各种专项救助制度的“救急难”作用,对“因病致贫”家庭年度内个人自负合规住院医疗费用,救助比例由不低于55%提高到不低于60%……
城市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爬坡期,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数据、发展速度而不顾改善生存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也不能盲目转方式调结构而忽视不断扩大的就业需求,如何妥善处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唯有抱定以民为本的初衷就不会偏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航道。
(四)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城市的发展有赖于民心支持,民生改善又得益于城市发展。
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今年,济南市近六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308.32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市82所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了常用诊疗设备;市级财政资金拨付城市低保9702.8万元,农村低保11545.2万元,让1.5万户、2.5万人城市低保群体,4.5万户、7.3万人农村低保群体生活得到基本保障;2112.2万元用于农村“五保”的保障,2044.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救助困难群众7378人次,全市累计发放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资金515.5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614人次……
改善民生必须依靠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民生才有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活力,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具体的、实在的。变化,在更多人的身上发酵。
农村妇女李晓晨有了新的身份——育婴培训师。曾经无一技之长的她如今成了30多名农民工的老师,现场讲解着如何给婴儿洗头发、如何给孕妇配营养餐;
企业主胡安春看到了快速发展的希望。政府简化外地进济建筑业企业备案手续,企业投标前的资质资格核验环节取消,他所在的企业竞标项目迅速增加,企业发展的动力更足了;
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的残疾人老金,拿着1.5万元的创业帮扶资金开了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店,凭着好技术、好人缘,按摩分店也陆续开张,顾客盈门;
……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梦想成真,民生改善就是最好诠释。
从“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到“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市发展的蓝图中既有宏大长远的经济目标,更有扎根群众、细致入微的民生指标。在实践中,济南把推动城市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就是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由这座城市的人民共享。
短 评
新常态下必有新举措
进入新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发展新结构、城市发展新格局、人民群众新期待,民生工作更加复杂多样。“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这在民生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新情况”需要“新思维”,“新任务”需要“新本领”,回应民生期待绝不轻松,既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理念,也离不开社会治理、政府服务的对接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在认识上更深化、实践上再创新,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有力的举措接续推进。“深改元年”,无论是扶贫解困还是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发展中的济南都在用积极有为的行动为民生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
新闻推荐
2014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评选揭晓威海市商业银行荣获两项大奖
本报12月28日讯(记者 周芳 通讯员 柳晓军)12月26日,一年一度的全国金融行业权威评选——“2014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结果揭晓。山东高速集团控股的威海市商业银行凭借独具特色的市场竞...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