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市中“小财政”办好“大民生”,让每一件实事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每一笔投入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市民群众。
“大手笔”解决群众“小事情”
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将困难人群作为帮扶的重点,这是市中2014年民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月5日,市中区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媒体见面会,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向社会征求意见。10月31日,市中区再次召开新闻媒体见面会,通报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同时,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问题,以保基本民生、保困难群众、保特殊群体为准则,公开宣布集中推出16项惠民新政策,总投入超过2.1亿元,其中新增区级投入超过1.8亿元,并且全部投向基层一线。
新出台的16项惠民举措中,分别聚焦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农村各项事业以及公共事业,涵盖城乡困难人群大病保险救助、老年人高龄津贴、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软实力”啃下多年“硬骨头”
在市中的民生理念中,凡是关系百姓利益的,没有“办或不办二选一”的权力,只有“这样办还是那样办”的选择。区属困难国有企业帮扶,就是这一理念下的民生样本。
2013年10月23日,市中区召开区属困难企业帮扶解困和改革发展工作会议,随后,12个协调组全面入驻困难企业,调研、走访、协调、讨论……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困难国企逐渐看到光明:三无企业的职工安置、清算退出工作已全面准备完毕,济南物资综合服务中心139名职工的904万元保险、补偿金已发放完毕,济南铸管厂清算退出工作基本完成……
“冬天即将来临,我们却迎来了春天。”这是当时困难国企职工的心声,更是市中民生情怀的写照。
迎来春天的,还有市中区40万农民工。成立一年多的市中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共办理业务1988件,培训6024人,帮助4000余人实现就业,真正成为农民工的“贴心人”。
春天的阳光,也同样照在全区人民的医疗保障上。11月7日,济南市第十人民医院暨省立医院南院挂牌成立,所建立的“321”医疗联合体模式让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成为现实。联合体以区医院7个医疗服务中心为平台,对上联合山东省立医院,对下统筹全区4个社区卫生中心和93个村卫生室,使四级医疗机构结成有机整体,形成合力,从整体上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心服务”构筑民生“新高峰”
坚持管理向下,促进民心向上,市中把创新社会管理变成惠民生的具体行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大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年来,市中区推动区属机关相对集中办公,扩大服务群众场所面积,累计新增为民服务用房62处、24554平方米,机关单位让利租赁收入1328万元;投入6000余万元建立的便民服务大厅正式启用;投资1000万元成立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完成孵化的29个社会组织已落地社区开展服务;面向全市再次推出十大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1.5%;筹建6000平方米区级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新建10处以上日间照料中心,在城郊街道新建7处农村幸福院;以建立“六小书屋”为立足点,积极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升级档案馆服务大厅,提供送档上门、跨区查档等贴心服务;共青团市中区委在17个街道建立青年共建委员会,凝聚青春力量,奉献志愿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24日讯(记者 刘阳)24日,市民张女士(化名)向党报热线反映,在高新区海信慧园小区附近的哈考特不动产(以下简称“哈考特”)购买一套二手房后,由于房产证延期办理导致迟迟未交房,申请退房时遭拒。...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