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第一届《诗书画》年度展——男·女”开展后,社会各界评价不一。一场大型的展览,从筹备到展出到撤展,包含了主创团队的心血,展览的反响如何,当然也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一项。在展览开幕之后,本刊记者随机在展览现场采访了多位观展人士,以他们不同的视角,传达给主办方更多的声音。记者傅晓燕
李振才(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男·女”展的整个展厅设计比较神秘,穿梭于几个小的空间之中,对展示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作品还是应该靠自身来说话,不应该假借于外在形式。
现当代艺术很多情况下不强调艺术的唯美和人体结构,它强调的是观念,此次展览强调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神秘,这种神秘感的观念还不能够挑明,一般观众就很难理解。这跟中国书画所处的状态有关,西方已经走过现代艺术,然而中国现在还没有,所以中国观众对这种艺术欣赏程度还不够。西方玩创意,要的是新鲜,有时候不考虑视觉美,恰好后现代又否定唯美。在中国还是传统画更受欢迎一些,中国人买东西注重货真价实,买到的东西要能够看得懂、摸得着,买一种艺术观念就如同皇帝的新衣,大部分中国观众还接受不了。但是对于这种艺术还有一种比喻,好比时装发布会,展示的衣服,我们平时没法穿着,但它还是会起到一种引领性的作用。
苏葵(山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
2014年我看了很多大展,从1月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Ink Art》,到接近年底时看到这个《男·女》展,感慨良多。窃以为,由银座美术馆出品、阿克曼(Micheal Kahn-Ackermann)策展的这个当代水墨作品展,不仅给相对传统闭塞的山东美术界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全新当代艺术展,在整体展示效果上,也丝毫不输于纽约大都会的那场以水墨为借口的当代艺术展。
德国汉学家阿克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显然令他对中国水墨画的精神和意韵吃得更透,在策展理念上也更接地气。他秉承了德国人现实和扎实的特点,既考虑到中国观众的理解能力和切入点,又体现出了当代国际化艺术的前卫性;既充分展现中国水墨的精神和灵魂,又彰显出当代艺术的开放性。在布展方面,阿克曼更是发扬了德国人的严谨,为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精益求精地在山东美术馆千余平米的大展厅里又搭建出7个小的展室(观众可以视为房间或院落)——两位艺术家的水墨画尺寸都不大,如果布置在面积过大的展厅中,很容易把作品的气散了。而精心搭建成的这些相对独立的空间,既方便观众近距离欣赏作品,一个个连接展厅的“走廊”又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中间那个宽敞的播放视频的“院落”,则像水墨画中的留白,观众可以在那里休息,思考,交流,也可以等待一场关于这场展览的纪录片……
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我很容易融入女画家靳卫红作品的情绪中,但却难以进入李津的画境——满满当当的画面中,总是看到那个丑陋的男人和紧张的神情。画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实在难以理解。幸好展览还特意配置了娄烨拍摄的纪录片——李津在影片中坦承,由于他那代人的成长背景,无论日后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心底总是恐慌的,紧张的。他还说,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他理解的“古意”就是竹林七贤……后头再去看他的画,竟然不觉得画面里的男人丑了。想想我身边那些天天聚众豪饮的艺术家兄弟们,是否内心也有李津一样的忐忑?
靳卫红说得好,“你总不能假装在宋朝吧……”以我的理解,这正是她的水墨作品的当代性所在——那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不是一种姿态,不是摆POSE。靳卫红的水墨作品,除了材料还在沿用着古人的东西,她的观念、语境完全是当代的。她的作品最初看上去非常情绪化,或充满了女性独有的痛苦和纠结,或表现出女人的任性和懒散——那些情绪,我们女人是如此熟悉,却很少去在意。直到面对靳卫红的画,才会像照镜子一样豁然警醒。靳卫红作品的深意在于,她在用水墨和宣纸思考,或者提醒我们审视自我:女人是谁?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于恺(山东广播电视台美术馆馆长):
李津和靳卫红都保持着个人对世界独特的视角,在他们的作品面前谈传统与当代显得毫无意义。他们是当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他们视宣纸为胶片画笔为摄影机,自由又附有情趣的笔墨把自身本体的人生经验以及观察感悟深刻的印证在各自的作品中。
李津的作品把自己的形象置放在当下不同的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诙谐的笔墨表达了个体对现实的迷离,无奈,孤独与嘲讽……
靳卫红对女性身体观照的更多,不美化女性的身体,更像是自己与身体的对话,透过她的作品看见作品以外的女性心像的表达,她的笔墨似乎摆脱了束缚,但是内容也透露出惆怅……像尹丽川的诗“除了老,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这么快我们就成了这个样子”。感谢银座美术馆、《诗书画》杂志给济南带来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展览。
黎洵(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靳卫红、李津都是当代画坛中能独树一帜的国画家。李津的技法令人赞叹,用色、用墨、用笔都极精妙,极讲究,控制画面的能力超群。而且他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男性所普遍关注的食与色,和画面中人的小小焦虑、小小困惑和小小的快乐,也是接地气的、鲜活的。
而靳卫红则是更加诗意的、更加哲学化的,她的画面也更简、更直接、更苦涩。她的画是画给画家看的,体现出令人敬佩的素养。作为女性,她简洁的主题和画面情绪是直面女性所共有的情感,以及女性更加关注的生命的痛苦,在她纯粹的笔墨语言上增加了更加有力的、表现的色彩。
马斌(济南市青年美协秘书长):
“男·女”李津、靳卫红水墨艺术展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偶然,是最让人捉摸不透且充满神秘感的一个概念。任何事情只要难于理性分析,大概都会被归于“偶然”以及所谓“偶然性”。远到宇宙的产生、人类的形成,近到砸落在牛顿头上的那只苹果。人类历史也好,文明也罢,时不时会闪现出“偶然”的魅影,魅力十足。即兴,更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对伟大的艺术传统审美疲劳之后,意在打破陈规的“捣蛋包”似的可爱创造。西方,有古典音乐“即兴曲”的曲式;我们更有“流水曲觞”式的即兴赋诗传统。这些灵机一动的即兴,创作力大矣!导师说过“不破不立!”还是极有道理的。想寻求新鲜感就要首先破局。可,延绵千年的严整的笔墨体系想要破局哪有那么容易?想来想去,要规避这已有的惯性或者说定式,也许即兴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好办法。尝试吧,那就。这次看到了李津和靳卫红两位先生的尝试。把那看似森严的,已经不再可爱如初的传统壁垒,游戏般的消解掉,然后转化成新鲜的笔墨图像吐纳出来,鲜活极了。我想,好的艺术作品总有能力引来不同的声音,引起大家的探讨甚至争议。展览怕就怕展过了,就过去了。不同的声音带来的想法上的碰撞比作品本身有意义得多。艺术作品就是最终要诉诸形而上的。也就是栗宪庭所谓“重要的不是艺术”。
王长湧(南风堂艺术机构负责人):
“第一届《诗书画》年度展——男·女”展览形式新,在大空间分布易视的小空间,便于观众对作品零距离观看;影视短片的播放,使观众对画家有多方面了解;画家、美术评论家、策展人现场对话,观众可更好的理解艺术家创作心境。
李津先生画的“饮食男女”系列作品,以自己肖像为创作母体,表达的是画家本人的人生感悟,人物表情的不悦或惊吓或漠然,这正是画家对当下社会精神现状的解读。靳卫红女士画的作品是自己多面的外在表达,看到画面关注的不是人体美不美的问题而是这个女人在想什么?这种视觉正是画家自己需要的吧!男女画家从各自的图示中释放的是内心,内心是社会方方面面给他们的结果,他们是关注当下社会的,不只是当下人的精神空虚还是社会信用的丧失等等,两位艺术家是有文人担当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创作上是学术的,感谢银座美术馆、《诗书画》杂志给泉城带来艺术美餐。
王艳(80后青年画家):
展览看得多了,美丽的画面处处都有,引人思考的空间少而又少。绘画是否需要记录点儿什么?“第一届《诗书画》年度展——男·女”,似乎让我们又想起了些什么。
这个展览很有意思,以人为本,说说两性的世界。靳卫红的作品用了传统的笔墨作为表现手法,既保持了水墨艺术对笔墨趣味的诉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所处时代的感受。她作品中常常只是一个大孕妇的形象,总有一种很强的孤独感。但是孕妇实则不是一个人,这种微妙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画中隐晦地表现,似乎是在对人的关系、孤独感、人性独立等等问题的探讨。她的绘画作品很好的保持了对水墨艺术这种中国审美特殊性的追求,又兼顾到时代的变化对个体人性产生的影响。李津的画,更多的是从自己出发,画面中的他充当着一个讲故事的角色。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绘,反映了各色人等各种物像之间的微妙情趣。是讲自己,也是讲生活。他的作品有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最后却又回归让人无奈的现实。他的画沿用了传统的绘画形式,但在构图上却受现代平面艺术的影响。既古又今,他的画有一种深层的富于哲学启示的精神象征。
我感觉李津和靳卫红的绘画艺术在当代水墨艺术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记录和思考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带给我们的种种。似乎还有不全,等待下回再续。
金志光(50后艺术爱好者):
山东美术馆建成之后几乎每天都有展览,我们虽然住在西边,但是退休后闲暇时间比较多,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带着外孙出来看展览,小家伙也很喜欢这样的场所,新奇的事物也能让他增长知识面。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绘画的,山水,花鸟,还有传统的老年画。经常看展,自然也就有一些感受。我们山东的画家作品,应该说还是比较偏向于传统的,可能跟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关,因为大家的审美也都偏向于传统作品。来山东办展览的外地画家也都带来自己的这类作品,似乎是要迎合山东人的喜好。实际上现在的山东人思想,已经是开放的,超前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我们不是固步自封的一个状态。这次的“《诗书画》年度展”我们应该点赞,展览是精心设计的,在展厅中,能够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精良用心,小的空间隔断,纪录片的播放,都能让我们对画家的作品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看了纪录片,我感觉李津与靳卫红画的就是他们自身,这些作品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写照,他们在艺术中生活,又将生活表现在艺术之中。
王乐霞(80后企划人士):
周末的时候,只要有时间,我总喜欢约着几个朋友一起去看展览,因为自己也是绘画专业出身,虽然没有继续绘画事业,但是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始终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与热爱。看了“第一届《诗书画》年度展——男·女”,感觉没有达到之前的期待值。德国的专家策展、设计展厅,国内著名导演拍摄宣传片,国内很多学者参与作品讨论,这些高端元素结合在一起,呈现给我们的应该是一场震撼人心的艺术盛宴,但是这个展览看后,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好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给观者带来的应是正面的,美好的一些东西,而在李津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被丑化过的人物形象,从这些形象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空洞,内容除了男女就是吃喝,将高雅的艺术拉向了一种俗不可耐的边缘,几乎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李津的画作至少还有笔墨,而靳卫红的作品中,不仅没有笔墨,连最基本的造型能力都没有体现。作品内容单一,人物形象呆滞。生活的美好与孕育新生命的喜悦,在靳卫红的作品中丝毫没有表现出来。
德国与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对艺术的感悟和追求也会有所区别,但是,笔墨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既然选择笔墨为方式,那你的表达就是要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王玉超(竹雨画舫负责人):
整个展览看过之后,能够感受到主创团队的别具匠心。现在很多艺术场馆建得高大上,但是大的空间中,把展示的作品吃掉了。这个展览,德国艺术家设计的展厅,他把大展厅隔成数个小的展示空间,让作品更加亲近,有一种家庭的温馨感。展厅的设计我感觉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再一点就是这个展览的题目也非常吸引人,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不仅如此,展览的题目与所展示的内容相吻合,男女两位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也是男与女。这样的展览给我们带来的是新意,还有更多的是启示。
田超楠(80后青年制片人、网站编辑):
看完《男·女》展,让我想起了最近上映的电影《推拿》,《推拿》作为一部文艺片在第五十一届金马奖中斩获6项大奖,但却叫好不叫座,这种现象在业界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文艺片本身就是一类小众影片,它看重的是本身的艺术价值。《男·女》展也是如此,它的受众不是独爱中国传统水墨的芸芸书画爱好者,不想是否迎合当今的书画市场,也不期盼有多少人喜欢这类画风,李津和靳卫红仅仅是想把自己想说的语言变成画中最简单、最纯真的东西。“繁华落尽,洗尽铅华”这句话最能表达我看完画展的感受。同样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创作,他们不同于中规中矩的人物形象,他们通过画生活中最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或者内心期望的生活状态。
李津的画中大多是一个男人外加一两种食物或花草作为道具陪衬,道具或许只是为了衬托外在环境,不难发现任何一幅画中李津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几乎都是游离、无神、失望的状态,或许是画家李津为了反映当今社会一些年轻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的无力状态。靳卫红的画中是一位孕妇,或许是母性的使然,让她不禁画出各种状态的孕妇,表现出了女性的柔美、母亲的刚毅,这种具有生命力的题材很能吸引观众,让人爱之,怜之。总之,我感觉李津和靳卫红这两位画家的作品作为中国水墨画中少见的画风,给水墨画带来新气象,引领着中国水墨的发展方向。
新闻推荐
周末,又有多家投资公司跑路了,一周来的跑路潮正让投资公司倒闭常态化,舆论场压过了近期的“大牛市”。在上周的...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