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明春
眼下的这个冬天,趵突泉公园内天尺亭下那个时时闪烁更新的数字,让泉城人的心一阵阵揪紧。“1月27日,趵突泉水位27.78米”。与2014年1月27日28.78米的地下水位相比,整整相差了1米。
泉是济南的魂,以山、泉、湖、河、城为特征的泉城特色风貌带使济南拥有了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完善保泉综合措施,实现正常降水年份群泉持续喷涌,是历届政府的重要职责。但一旦遇到降水“不正常”了,泉水也就难免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但偏偏,2014年是个少有的旱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30.7毫米,较历年同期少203.6毫米,较上年同期少291.8毫米。尽管今年1月25日,济南市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这场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4.1毫米,只在南部山区才能看到地面泛白的降雪来说,只相当于小雨水平,对泉水补给基本上是微不足道。
可以说,自2003年9月6日,在地下水位上升到27.01米时恢复喷涌,至今已持续喷涌11年的趵突泉等济南泉水群,遭遇到了最大的危机。
在去年平均降水量较往年同期下降三成多的情况下,济南保泉工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为此,在前不久召开的名泉保护工作调度会上,济南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科学保泉、精准保泉、节约保泉”的理念。
“科学保泉、精准保泉”的后面,必须有科学、翔实、严谨的数据作依托和支撑。否则,科学决策又从何谈起?但济南现在正缺的,恰恰就是数据,完整、精准的泉水喷涌数据及气候、地质和渗漏区面积减少、回灌补给对泉水喷涌影响等相关数据。
泉水喷不喷,不能全看天。气候特别是降水条件对泉水的直接作用有没有数据分析?有没有一张降水量的多少与泉水水位的升降对应关系表?丰水年是一种什么情况?降水不足的年份又是个什么情况?
保泉重在“保源”。作为泉水的重要补给地,济南南部山区几十万群众面临着加快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任务。但如何开发建设?开发建设到什么程度不至于对泉水补给造成影响?一直在争议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如何科学设定?都需要翔实资料和数据来说明。
有资料显示,自2002年以来,济南泉域直接补给区、重点渗漏带因城市道路硬化、居民小区建设等因素减少约54.6平方公里,这对泉水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如今,随着“南控”线节节失守,二环南路以南地区特别是沿省道103线两侧的大规模开工建设已是箭在弦上,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及泉水保护部门在对相关项目盖章放行时,有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泉水影响分析?
从2002年开始,卧虎山水库有计划地放水到玉符河强渗漏区,补给泉域地下水。2014年的春季回灌补源工作提前至当年3月3日,截至今年1月22日,卧虎山水库仍然保持着每天2万立方米的放水量,已经持续了328天,是回灌补源工作启动13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间,卧虎山水库的回灌补源放水量超过了5000万立方米,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回灌补源与泉水喷涌的关系能否通过数据来说明?
集中了四大泉群的老城区目前仍有不少重点工程在开发建设中,包括趵突泉周边地区,不少市民对工程是否会对泉水造成影响议论纷纷,地下工程挖到多少米才会影响到泉脉?有没有详细的监测数据来打消市民的疑虑?
还有泉域涉及济南、淄博两市的章丘百脉泉群,355平方公里的补给区面积中,淄博占到了105平方公里,济南(章丘)250平方公里。如何科学调配、利用跨行政区域、跨流域的地下水资源,更需要首先建立百脉泉域地下水资源数据共享系统。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如果真到了“保吃水”还是“保泉涌”的二者取其一的地步,这道选择题不难回答。但如果真到了这种地步,那就说明我们的发展观特别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真的需要彻底反思了。泉水后面就是我们的发展观。好在,还没有。我们还有争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济南市正在积极推进中的全国水生态城市建设试点,目的之一便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把“实现正常降水年份群泉持续喷涌”那句话中的“正常降水年份”去掉,让济南泉群真正实现持续喷涌。
“建立济南泉水网站,整合现有保泉机构和研究机构,吸收国土资源、地质勘探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成立半官方半民间的名泉研究院,争取每年出版一本泉水监测和研究成果集。”有专家甚至提出了建立大数据库的详细方案。“尽管有些数据不好采集,但可以监测和研究,往年包括历史上的数据不好收集了,但如果有泉水复涌以来的11年的详细数据记录及数据分析,济南出台的保泉措施也许会更科学、更精准。”
新闻推荐
□韩伟杰赵明手机还在手里信息却被偷走研讨会上,有信息安全专家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企业级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信息安全问题。对企业用户...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