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克国报道舒乙在《老舍青岛文集》首发式上致辞。□本报记者薄克国
1月19日,中国首部现代著名作家地域全集——《老舍青岛文集》在青岛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首发。前来参加首发式的老舍之子、文化学者舒乙认为,《老舍青岛文集》打破了名人故居静态化、单一化保护方式,为探寻名人故居人文意向开创了新式的名人文化体验。
凸显老舍创作高峰
“《老舍青岛文集》凸显了老舍先生的创作高峰。”舒乙说,老舍的创作高峰地,有英国、山东、重庆和北京,济南和青岛恰好是第二个创作高峰的所在地,“济南属于辛勤耕耘,打下牢固的基础,青岛则是走向成熟、达到了自己的高峰。”
《老舍青岛文集》由青岛市南区组织编纂,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采用以作品地域特点规划的著名作家作品文集,共分五卷,收录了老舍先生描写青岛以及1934年到1937年在青居住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首卷收录诗歌、散文与杂文、日记与书信;第二卷收录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文博士》和两个未完成的长篇《天书代存》《小人物自述》;第三卷收录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第四卷收录《火车集》《集外小说及小说译作》及戏剧《大地龙蛇》;第五卷收录文论集《老牛破车》《现代文学思潮讲义》《世界文学史讲义》及讲演稿等。
舒乙介绍,在《老舍青岛文集》里,有各个方面体裁的代表作。其中,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有《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有《断魂枪》,散文有《想北平》和《五月的青岛》,文化创作经验谈有《老牛破车》,新诗有《礼物》,文学评论有《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我最爱的作家——康拉得》,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体系,全面展现了老舍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全书除了收录95万字老舍先生文学创作外,还编写了《老舍青岛年谱》及20万字的注释。不仅对老舍的青岛行迹、交游及作品背景详加说明,还对涉及青岛的历史、人物、事件、地理、掌故等均予以注释,提供了一个探寻上世纪30年代青岛人文意向的独特视角。
勾勒老舍青岛写作地图
2014年,适值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暨寓居青岛80周年。
为保证文集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市南区以青岛市老舍文化研究会和老舍先生在青岛的旧居——骆驼祥子博物馆为依托,组建了由文物专家、地域文化学者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编委会,全书历时一年半、数次易稿而完成。
老舍创作了不少以青岛为主题或者含有青岛元素的作品。编纂委员会注重以文证史,呈现一部城市的备忘录。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老舍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和决心准备投笔从戎,中断了《病夫》、《小人物自述》两个长篇的创作,转而撰写抗战内容,与青岛共同经历了一段特殊岁月,深刻记录了当时青岛面对历史危难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南来以前》、《乱离通信》、《这一年的笔》等作品,完全可以当作历史文献来读,它不仅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的苦难心史。在《南来以前》这部书信体作品中,他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记录了1937年8月4日的青岛:“此地大风,海水激卷,马路成河。乘帆船逃难者,多沉溺”,通过饱含深情的笔触,完成了与城市、历史的共同见证,有着国事与家事深刻结合的非凡力度。
盘活名人文化遗产
《老舍青岛文集》的出版还开创了地域性文集的先例。舒乙认为,这是这套文集最大的突破,就是以青岛为地理坐标出版老舍的文集。舒乙认为,在青岛,老舍由一位业余作家成了专职作家,从此以写作为生,青岛是他的人生与文学创作的转折点。
虽然从1934年9月至1937年8月,老舍先生在青岛仅住了3年时间,但这一时期对他的人生道路具有特殊的意义。1936年,老舍辞去国立山东大学的教职,开始做一名“职业写家”,走上以写作为生的道路,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大量作品,典型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和时代特色,深刻体现了青岛文化高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青岛阶段是老舍文学生涯中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成为他人生与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业内人士认为,《老舍青岛文集》的出版,是市南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盘活名人文化遗产的一次有益探索。不仅重视名人故居建筑的保护,依托老舍故居辟建了骆驼祥子博物馆,而且注重名人衍生品的创意开发,延伸文化记忆,激活文化效应。《老舍青岛文集》的出版,突破了名人故居静态化单一化保护方式的不足,着力打造可看、可亲、可思、可共享的名人文化体验载体,对于激发老城区文化活力具有示范意义。
新闻推荐
百花洲效果图。百花洲片区位于明湖路南侧,东至泉乐坊,西至文庙,南至后宰门街,总占地面积5.6公顷,总投资约4.65亿元。建成后的百花洲片区将恢复济南老城民居风貌,与大明湖、护城河、趵突泉相...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