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洪杰报道
本报济南1月18日讯“目前油用牡丹种植基数偏小,牡丹籽等原料供应不足。”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总经理李浩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牡丹产品已有十几种,覆盖从初级产品到医药制品、牡丹籽油提取、化妆品、食品加工、牡丹茶、牡丹食用菌等诸多领域。他们每年收购全国90%的牡丹籽,开足马力一个月就消耗完了,其它时间厂房和生产设备处于闲置状态。
牡丹区小留牡丹合作社负责人袁江说,油用牡丹产业“脖子长”,3年才结籽,5年到盛果期,前3年基本没有经济效益,前期的种苗、栽植、管理等投入较大,目前主要靠生产者承担,虽然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兴起,但油用牡丹仍处于极度供不应求的状态。
省林业厅副厅长亓文辉说,传统观赏牡丹品种多,但是药用、油用牡丹占比仍不高。牡丹品种选育主要靠农户自发培育和采集,尚未建立区域性的种质资源中心和牡丹良种繁育基地,易造成近亲繁殖,一定程度影响牡丹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菏泽市牡丹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陈学湘说:“牡丹全身都是宝,但由于牡丹产业尚属全新产业,不少人对牡丹的价值、作用,尤其是牡丹籽油还不甚了解,对消费牡丹产品的认同度不高,还需要引导消费者。”
新闻推荐
□记者魏然报道本报济南1月19日讯近日,省纪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主持会议并讲话。李法泉强调,...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