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兴坤
年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小轿车的喇叭声和鞭炮声不时地混杂在一起,位于沂蒙山区的康阜庄村又热闹了起来。这个有着近2600人的村庄,是远近闻名的家具村。
康阜庄有大大小小三四十家家具厂,制造的沙发、茶几、床、柜等物品远近闻名。此外,还有十多户村民在日照、东营等地建起家具厂,自产自销。
村里木匠多,从老辈开始逐渐形成了家具产业。村民老韩年过四十,在村东头有个茶几厂,产品卖到河南、河北等地。“每次都是俺自己开车去送货,一车的茶几卖完才回来,去一趟得三四天功夫。”老韩说。
在村里,家具厂都是家族企业,家家都有货车,有的村民买了轿车,在县城买了房子。
村里有了厂子,四五十岁的村民选择“宅”在村里。三叔之前在煤矿上班,退休后在茶几厂里抹腻子。一年下来,赚了四五万元。这种边种地,边打工,还可以照顾家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村里许多家庭的生活模式。“地里的活,厂子里的活都不耽误,赚钱也不少。比出去打工,方便得劲!”
家具厂多了,市场做大了,也遇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老问题。一是品牌价值小,缺少精品。村里生产的茶几、沙发等家具主要销往各地区的乡镇和农村,价格低廉,附加值相比名牌家具少得多。“济南市场进不去,城里人看不上这样的家具。”老韩说。
另一个是同行业竞争,相互压价。村民告诉记者,当时村里规划家具厂区时,就是想让家具厂能够“抱团”发展,但现在形式大于意义。目前,村里的家具厂定位于乡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新闻推荐
□CFP供图2月25日,济南市北园大街中段一商场门前,数百挂鞭炮和高空礼花同时点燃,顿时硝烟四起,鞭炮炸响声震耳欲聋,遍地都是红色鞭炮纸屑。□记者牛远飞报道本报济南2月...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