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荣欣侯颖
对建筑工老刘来说,春运就是工钱到手、回家团聚。
2月10日上午9点多,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候车大厅,50岁的老刘和同伴正等候乘坐11点15分发往河南范县的长途客车。面对记者的询问,老刘警觉地说他是去莘县的,直到记者说明来意,他才肯道出实情。
“我在济南好几年了,每年都是这个时候回老家过年。”老刘说,他一直干建筑工,今年在济南东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这两年的收入与前几年相比高了不少,平均每天能挣二三百元,工钱也都能按时到手,“钱都存在银行卡里,早就不带现金了”。
老刘说,他每次都是坐汽车回家。今天他们来到车站时,10点10分发车的客车已经满员,不过他们顺利买到了11点15分发车的车票。票价69元,在老刘和同伴看来,“还行”。
老刘也在其他省的一些城市打过工,最终在济南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靠他打工的收入,一家人衣食不愁,陆续添置了冰箱等家用电器,与乡邻相比,生活还算不错。老刘说,他身体还行,准备再干几年。
再过几个小时就能见到家人了,与记者道别时,老刘一脸笑意。
而在济南市某企业工作的孙先生一家,今年准备来一个“升级版”春运。
孙先生老家在齐齐哈尔,将近2000公里的路程,火车23个多小时的颠簸,让孙先生一家对回老家过年既满怀期待,又心生畏惧。
往年都是坐火车,今年改乘飞机行不行?这个想法让从未坐过飞机的孩子欢欣鼓舞,但每人1000多元的机票钱也让孙先生颇费踌躇。最终,孙先生根据自家经济水平决定,今年回老家“升级”改坐飞机,返程还是坐火车。
在春运客流中,也不乏“逆流”而动者。谷宪亮就是其中一位。
谷宪亮家在菏泽农村,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干了多年装修工。每年临近春节的时候回家,挤过绿皮火车,排长队等过汽车,车票不好买,需要专门拿出一天的时间等车、坐车。
2012年,谷宪亮发现老家建新房的农户多了起来,他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手艺,拉起了施工队,置办了各类工具,开起一家专门针对农村的装修公司,很快打开了市场。
今年孩子放寒假后,谷宪亮看火车票并不怎么紧张,就带孩子游了一趟北京。谷宪亮他们转道济南乘高铁去北京,当天去当天回,重新体验了一把春运,却已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新闻推荐
□记者杨润勤报道本报济南讯过年期间的“视频终端综合症”也已成为了眼科的一大疾病。春节即将来临,济南市眼科医院眼科主任王建荣提醒市民,要格外注意保护好眼睛。据介绍,该院每...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