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允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生态环保的倒逼作用”。在审议讨论中,很多代表、委员认为,可以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中华委员认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有待改变。他在济南调查发现,步行及骑自行车的人占总出行人数的60%,乘公交车的约占19%,乘轿车的约占20%,其中私家车占15%以上。载了约20%出行人数的轿车,却占据了城市约70%的道路资源。专家测算,一个城市若投入1万辆自行车,其对减排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植了87万棵树。因此,转变出行方式也是促进大气质量改善的创新之举。
改变出行方式,需要硬件和软件等配套措施的跟进。陈中华建议,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盲道等“慢性交通”道是城市百姓出行的基础,要从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上保障慢行路权,加强对城区道路小汽车数量控制,引导市民做到“有车,但尽量少开车”。
“创新就是挖潜。”山东智邦工程建安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正春委员带来了一个引导出租车拼车的提案。他在济南多次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出租车都是拉着一个人在跑。“如果允许一个方向的乘客拼车出行,将会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减少空气污染。”胡正春分析说,通过具体而可操作性强的规定,鼓励出租车拼车运营,可以提高运力、减少能源消耗,何乐而不为?
作为一名“建筑医生”,胡正春还建议,通过相应的规定,提高现有建筑的“寿命”。他说,与西方国家建筑动辄上百年的寿命相比,国内建筑平均寿命短得多;大拆大建之下,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还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而通过检测和加固,让符合条件的建筑恢复健康,至少有节约资金、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等三大好处,相应也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污染。
宋传杰委员则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环保,他已经连续8年坚持坐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参加省政协会议。王爱委员则建议,要尽快建立环境侵权社会化救济机制。她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全国环境信访30多万件,行政复议2614件,行政诉讼只有980件,刑事诉讼仅有30件,真正通过司法诉讼渠道解决的环境纠纷不足1%,这显然不利于公众利用法律手段监督环保工作。因此,应拓宽维权渠道,引导受害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环境侵权问题,合理表达诉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鲍青眼下年关将至,到了农民工返乡、妻儿团聚的时节了。但江苏省东海县22名农民工,却因为青岛钱氏园林风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钱氏”)的“欠薪”,虽然身在家中,心却...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