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振报道图为王进正在进行带电作业。□本报记者李振实习生苏曰蛟本报通讯员杨森
1月9日,一位身材颀长的年轻人走进了人民大会堂,登上了象征国家科技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颁奖台。他就是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国网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带电作业班主责王进。凭借“±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王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记者见到王进时,他刚刚从北京回到济南,正忙于进行一项高空作业安全带的改进工作。“刚刚结束了秋检,冬季常规检修作业相对轻松,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琢磨手头的小改小革。”王进说。卸下“最高荣誉”,身着灰色工装、带着黑框眼镜的王进还原了一名电力工人的本色。
1998年毕业后,王进进入山东送变电工程公司工作,主要参与线路的建设。两年时间里,他参与了3个工程,修建了5条220千伏线路和3条500千伏的线路,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检修技术。2001年,王进调入刚刚成立的国网山东电力检修公司带电作业班。
带电作业班的主要工作是对省主网500千伏及以上的线路进行应急抢修。这些线路是城市的电路“动脉”,一旦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城市的大停电。而对作业人员来说,带电作业不仅意味着多了一张“带电作业”的专业资格证书,更是对自身素质的更高要求。“我们搞带电作业的,不仅个个技术过关,身材也都很‘标准\’。”王进笑称。带电作业也是高空作业,从地面爬到作业点如同徒手爬上十几层楼,“同事们想胖都胖不起来”。而且,架在高空的线路导线是四根一组,导线间的安全距离只有40厘米,进入电场有时要“滚”进去,有时要“钻”进去,身材太高大也不方便。因此,王进和同事们大都是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体重65公斤左右的“标准身材”。
2011年2月,“外电入鲁”大动脉银东直流线路双极投运,山东汇纳外电的能力更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世界上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工程,银东直流满载负荷达400万千瓦,占山东电网统调用电负荷的近1/10,一旦停电相当于减少了整个青岛地区的用电负荷,因此迫切需要掌握±660千伏电压等级带电作业的技术。有着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精湛技术的王进被选为世界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检修的作业人员。为了完成这次任务,近一年时间里,王进不断进行演练,反复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天的时间,六七十米的高塔上下三四次,再背上三四十斤的传递绳。一天结束下塔时,常常是累得爬不起来。
终于,在当年10月,王进作为“世界第一人”完成了全球首次±660千伏直流输电线线路的带电检修。回到家,王进高兴地向母亲分享自己的成功:“你儿子今天要上电视啦!”没想到,从新闻上得知儿子刚刚进行了±660千伏的带电作业,母亲眼泪一下掉了下来。这位62岁的老电力人深知高空带电作业的危险,一直不支持王进干这行,看到儿子完成了世界瞩目的“第一次”,母亲又骄傲又担心。王进只得哄着母亲:“这是最后一次,下次不再做了。”
凭借着±66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技术“绝活”和后续参与完成的一系列工器具的创新,王进摘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走进了中南海,与德高望重的院士、专家们一起出席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座谈会,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公司班组创新工作的认可。”王进说。自成立以来,国网山东电力检修公司一直重视班组建设和一线员工培养,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开展技术创新。截至目前,该公司获省公司及以上科技进步奖项49项,国家级技术创新奖项23项,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孵化地。
新闻推荐
□王辉张劲报道本报济南讯按照海阳核电项目调试计划,国网山东电科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历时半个多月,克服大风、雨雪、低温等现场恶劣天气影响,日前顺利完成了500千伏GIS、#2机辅助变以...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