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街道桑家村剧团进行汇演排练。□本报记者戴玉亮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朱小倩
2月8日晚7点,虽然寒气逼人,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广场上却挤满了人。彩扇飞舞,曲乐声、欢笑声,充满全村。
“每天晚上,广场上都有七八十人唱歌跳舞,排练节目,还有人拉二胡唱京剧。去年,我们自己创作的村歌《锦绣三楼好家乡》在全市拿了一等奖。”三座楼村妇女主任杨玉英说。
这里原是一处废弃的厂房,曾有人打算用30万元买下来搞建设。但三座楼村没卖,而是投资20多万元,进行了高标准硬化、亮化,又配套了健身器材,打造成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
“文化活动让人精神好,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言碎语少了,邻里间和睦相处的多了。”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祥说。
三座楼,只是寿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2014年,寿光新建100处村级标准化文体广场,培训1000名基层文艺带头人,为100个庄户剧团配备了器材。
近年来,寿光坚持“群众路线”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
村村都有演出器材
2月6日下午,古城街道野虎村村委办公室传出悠长的萨克斯声,村主任刘冠福的一首《回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种植西红柿大棚的村民吹起萨克斯,让野虎村在寿光出了名。“文艺活动村村搞,除了秧歌是舞蹈。”于是,野虎村党支部书记张树铭创建了军乐团。
在纪台镇黄孟村,每天晚上7点,付文荣都准时拉着行李箱大小的黑色音响来到村委,安静的村子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随着音乐跳起舞。“以前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跳不好,怕村民们笑话。现在政府给我们发了音响器材,鼓励开展文艺活动,大家跳得有信心了。”付文荣说。
这样的音响,寿光村村都有。2013年4月,寿光为全市975个行政村和13个城市社区的988支文艺队伍免费配发音响。去年,寿光又为100支百佳庄户剧团配发了演出器材。
怡馨苑社区61岁的单秀华每天都去向阳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跳舞。“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教我们,有时还会遇到济南的舞蹈专家。”单秀华说,“以前是自己瞎跳,脚提不起来,也没有舞蹈的味道,现在掌握技巧了。”在这里,她学会了《中国范》、《春天芭蕾》、《牵着妈妈的手》等舞蹈。
2013年以来,寿光开展“双百双千”文化人才培育活动,带动培育了万名基层文艺骨干,为建设“文化寿光”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文化支撑。
人人争当草根明星
2月4日下午,台头镇大坨村,郑秀芬、隋荣英等十余位广场舞爱好者聚在陈俊华家中,一起观看她们在寿光庄户剧团决赛时的舞蹈《新时代女兵》的视频。
“看到自己演的节目,发现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陈俊华说,“虽然已经是第二次经历这样的大场面,可还是有点紧张。”
“上台时心里‘扑通扑通\’的,腿都迈不开了。”隋荣英称,当演员真不容易。
在寿光,像郑秀芬、隋荣英这样的农民,不仅可以在市级大舞台上展示自己,更是上了网络、电视,成为村民羡慕的对象。
在2014年的寿光庄户剧团决赛中,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的李秀凤带领队伍,跳的是印度舞《阿拉伯之春》,现场评委打出了最高的95.47分。李秀凤是村里最早跳舞的人,一开始没少听到风言风语,“就爱出风头,”“扭来扭去的,像什么样子。”如今,李秀凤上了电视,上了报纸,成为大家眼里的草根明星。
营里镇道口村的袁振花和姐妹们为了参加庄户剧团比赛,每人花了40元,找了专业化妆师。“参加一次比赛要兴奋好久。”袁振花说,吃不愁,穿不愁,生活就要多彩一点。
“要让农民从观众变成主角,不能只简单地把文化器材送到村民手中。更重要的,是让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让群众从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变成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寿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群成说。
3年来,寿光先后策划开展了“唱响我们自己的歌”村歌大赛、“聚焦幸福、记录精彩”微电影大赛、“舞动快乐、品位幸福”广场舞大赛、“文化提升品质、艺术点靓生活”庄户剧团大奖赛等一系列覆盖城乡的全民性文化活动,开辟了“周末群众大舞台”、“百姓剧场”、“百场公益巡演”等展演阵地,为群众参与文艺创作、展演搭起了广阔平台。
据了解,寿光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上千场次,参与群众过百万人次。
政府扶持文化创作
去年,寿光市影视文化协会代理主席李雪芹被评为寿光市第三批文化之星。“政府连续3年每年给予6000元支持创作。”李雪芹称,有这个基础,原来的很多思路都能施展了。
在去年的“唱响寿光”比赛中,李雪芹还获得语言类的一等奖、器乐类的二等奖,共获得8000元奖金。
营里镇西黑前村小学教师孙志林用6年的时间,于2012年底完成了《酒神少康》初稿。孙志林想出书,但儿子患病花去了高额的手术费,家庭一时陷入困境。寿光市委宣传部得知后,将《酒神少康》列为2013年度重点文艺创作立项资助项目,《酒神少康》得以问世。
“现在《酒神少康》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这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孙志林说。
影视协会的许多项目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李雪芹说:“有大的项目,都可以申报,宣传部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文艺创作人才培养上,寿光实施了“文化之星”工程,迄今寿光“文化之星”达到61人,并有6人成功当选为“齐鲁文化之星”。寿光对新入选国家及省书协、美协会员的书画爱好者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的奖励补助。寿光每年精选10部左右的文艺精品进行立项资助,3年共落实资助金额292万元。
近年来,寿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有分量的文艺作品,其中现代吕剧《百姓书记》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电影《龙凤村儿女》、动漫《黑逗木仔奇遇记》、音乐电视《大地情怀》、《幸福荡漾》等一批作品先后登陆央视。
新闻推荐
□记者王红军报道本报济南讯3月5日至6日(正月十五至十六),省图书馆举办第九届元宵节“书海灯谜会”。通过“逛书海、猜灯谜”这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省图书馆在将灯谜艺术这一雅...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