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市政协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围绕“推进城市绿化提升”议题协商座谈。座谈会上,徐天祥、李中赋、彭侠、黄承梁、李成、张京谋、鲁敏、房用、孟振农等9位委员和专家,分别围绕提升绿化特色、搞好立体绿化、建设海绵城市、划定城市绿线、推动“青山进城”等问题座谈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现摘登部分发言予以刊发。
提升城市绿化 关键在于特色
徐天祥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资环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前推进城市绿化提升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数量有待提高。2013年济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2位,低于纬度高于济南的长春和沈阳。二是特色有待突出。三是多样性有待加强。
建议:一、城市规划与园林规划并重,创新城市绿化体制和机制,两规合一,强化规划的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二、绿化数量与绿化特色并重,在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同时,注重乡土树种,注重绿化的层次性和树种的多样性,注重点线面绿化的协调性、规模性和特色性;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要加强社区、单位等绿化所在区域的激励措施,加强对社区、单位等绿化景观设计的指导,还要依法加强监管。
推进立体绿化 纳入目标考核
李中赋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市科协副主席
立体绿化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包括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多种方式。发展立体绿化,可以实现城市绿化“连线、连片、成景、多样化”。
建议:将立体绿化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纳入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行四级联动、属地管理,市、区、街道和社区分工负责;推行垂直绿化,见缝插绿,力求绿化覆盖率随着容积率的提高而提高;制定立体绿化技术规范,解决好楼顶承重、土壤厚度、浇水和苗木选择等问题;营造全社会参与立体绿化的氛围,开展社区植树绿化行动。
增加绿地面积 建设海绵城市
彭侠 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海绵城市建设,其核心应遵循自然。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应多措并举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建议:一、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必须增加绿地面积。二、因地制宜系统建设。除加大公园、道路、河道水系内的公共绿地建设外,建筑小区内绿地控制与建设是实现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三、市政各系统整合。海绵城市主要通过绿化系统、道路系统、城市水系、建筑小区实施,系统间应相互整合集约用地,要与城市小排水、大排水系统衔接。四、出台长效管理的政策及法规。做好系统的长效维护管理是海绵体持续发挥作用的保障。
提升原有生态 发挥自然优势
黄承梁 市政协人资环委特邀委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泉城市民的身心健康。要着力打造独具泉城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建议:一、注重原生态,尽可能保护和提升自己原有的生态体系,发挥自然优势,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机械式的改造方式,减少对传统“人定胜天”的发展理念的依赖;二、注重整体规划,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减少“示范”、“面子”、“政绩”工程。三、注重绿化管理方式,注重统筹规划,尽可能纠正“建管脱节”的现象。
划定城市绿线 严查毁绿行为
李成 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研究所所长、教授
城市绿线,是指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边界控制线。绿线控制主要对城市建设的绿地系统用地进行预留和控制,以保证城市环境和生态景观,这是保证城市基本绿地数量和提升园林景观质量的基础。
建议:城市绿线要根据城市绿化的现状、自然地貌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详细划定。根据济南市城市发展与城市绿化的特点,研究制订《济南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完善《济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范城市绿线管理,尽快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加大对违法占绿、毁绿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园林绿化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园林绿化执法问题。建立绿线以及临时占用绿地公示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让青山“进”城 让“山城相融”
张京谋 市规划局规划处调研员
目前济南市山体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有:山体自身受到破坏情况普遍,山体原有的生态功能弱化;封闭山体、侵占山体建设情况严重;重要山体之间、山体与城市之间的视觉通廊被阻断或部分阻断;山体利用与城市结合不密切;山体易达性较差,缺乏游赏步道。
建议:山体可分为城市背景山体、城市中带状山体、城市中点状山体,按山体在城市不同地区的景观需求进行绿化种类选择;划定城市中带状山体、点状山体的绿线,防止建设用地的侵蚀;加强城市中带状山体、点状山体绿化与周边建设用地衔接;塑造“山城相融”的城市风貌,再现“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城、人相依共融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设生态绿地 减缓环境压力
鲁敏 市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不仅是净化降解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而且是整个城市减缓环境压力、实现良性循环的生态保证系统。
建议:尽快编制济南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绿地的生态布局;科学合理地编制集绿地的生态隔离、生态防护和生态净化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绿带系统规划并建设实施;加快西部济西湿地的生态规划和建设,并在西部和北部挖掘增建区级公园绿地;构筑乔、灌、草、藤复合人工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化树种的生态功能;尽快调换现有城区中与生态绿地建设不符的行道绿化树种;在工业区和居住区及行政区、商贸区之间,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种类,选择有效净化大气污染、吸污抗污能力强的绿色植物,增建、补建各种生态隔离带和环境净化及防护林带;结合二环快速路和绕城高速路,启动编制济南环城林带和环城带状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济南城市生态隔离、生态防护屏障系统。
调整山林结构 提升绿化层次
房用 市政协人资环委特邀委员、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与湿地所所长
针对济南南高北低的状况,实施“两带多系”的整体布局,构建“点、带、面”的综合城市景观体系,提升济南城市形象,为人们提供生态美、环境美的休闲生活。
建议:树种结构上,山体中上部以彩叶树种合理搭配,山体下部除了侧柏等混交树种外,还可配置扶芳藤、栾树、金银木等,道路两侧搭配灌藤植物,形成乔灌藤草的立体结构;树种布局上采用混交布局,因济南冬季景观较差,可选用常绿树种占有的比例较高;林分生态环境的布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和防火布局。
建设生态园林 引入乡土植物
孟振农 市政协人资环委特邀委员、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所教授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城市绿化系统幼龄化、引种植物多、天然性差的问题。
建议:济南城市绿化提升工程从起步阶段就应该注重生态园林和生态造林建设;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入乡土植物,形成样貌自然、结构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争取生态补偿等政府和民间资金支持,尽快建立规模化的乡土植物种苗繁育基地;划定区域建立苗圃,以公益性投入为主,鼓励多种形式经营,种苗强调多样性、自然性和适应性,兼顾不同立地条件需求;注重多种野生灌木的栽植,重视发展灌木林。
(本报记者 刘钦涛 通讯员 崔克军)
新闻推荐
济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2015年4月28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任命:李锦铭为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张海燕为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韩清怀为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赵西巨为济南市中级人民...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