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在基地种植生姜。(本报记者 曹术明)
编者按
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以来,济南与莱芜之间的经济社会交流更加密切、合作不断深化。围绕莱芜市加快产业振兴提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莱芜经济升级版,推动济莱协作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本报陆续推出“俺莱芜有”系列报道,集中报道莱芜当地一批特色产品与企业,揭秘他们经历的市场经营成功之道。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4月21日,谷雨刚过,莱芜市莱城区公家庄水库旁边的莱芜万鑫经贸有限
公司生姜种植基地里,公司员工在总经理韩明森带领下,正按照莱芜市农业局植保站技术员的操作规范种植生姜。
源头管理 带动绿色农业发展
在生姜种植基地,韩明森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自有生姜基地有200余亩,是莱芜市市农业局植保站示范基地。基地采用的是农业局推广的“双膜一网”生姜高产栽培模式,种植的生姜比传统种植要提前20多天,收获时间要延后。
“当地良好的空气质量,优质的水库资源是公司选择在此建设生姜基地的原因。”韩明森说,“我们严格按照农业技术人员教给我们的程序种植、管理,完善推广生姜种植标准化,带动绿色生姜产业化发展。”
莱芜万鑫经贸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主要以农产品收购、加工、储藏、出口为主。近年来,万鑫公司每年出口保鲜生姜1万吨,大蒜3万吨,大豆、圆葱2000吨。作为当地引领农业产业化的知名公司的当家人,豁达开朗的韩明森认为,做农业产业风险很大,但同时又很有成就感。当地农民生产的姜、蒜等农产品通过公司卖出去,在解决了卖农产品难的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利用农闲时间到公司打工赚钱的机会。
标准引领 延长深加工产业链
2014年5月,万鑫公司投资新上4套生姜、大蒜深加工生产线,当年投产见效,完成了从单一农产品粗加工保鲜到如今生产系列烘干脱水蔬菜的变革,产品远销欧美等市场。“很多农业企业做不下去,是因为没有深加工项目,只是简单贮存。行情好了就赚一下子,行情差了就赔一下子,企业不具备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农业产业的风险,韩明森有着清晰的认识,“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可以规避市场行情不好的风险。”
生姜、大蒜深加工项目的上马,给莱芜万鑫经贸有限公司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每天可生产50吨蒜片和20吨姜片的生产能力,绿色生态的姜蒜种植基地,将姜、蒜“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变传统产业优势为产业链优势。对于前景,韩明森信心满满,“今年我们公司的销售目标是外贸销售3000万美金,内贸销售收入1亿元。”
(本报记者 曹术明 通讯员 许俊华)
新闻推荐
本报4月26日讯(记者 刘钦涛)昨日,由团市委发起的“书为媒”济南青年众筹交友图书馆项目在市图书馆正式启动,100余名单身青年应邀参加了首场读书交友会。一座城市,因泉而闻名;一座城市,因书而结...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