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楼梯、阳台、外墙等“量身定做”的各个房屋零部件拼接到一起,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这就是“住宅产业化”,相对于传统建筑业具有节能、节地、环保等诸多优势。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朝阳产业,市人大代表王平却有点烦恼。
未来很美好 现实很残酷
“住宅产业化的好处还是很明显的。”王平一再向记者表述这样的观点。据统计,推行住宅产业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别减少38%与46%。市人大代表王少辉现身说法,“住宅产业化确实节能环保,校园这边在盖楼,那边的教学楼里的学生仍能正常上课,不受什么影响”。
王平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从去年年初承接了住宅产业化项目。一年多来,公司投入上亿元,加上政府的有关扶持,项目进展顺利,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平方米。虽然多方游说,但房企似乎对此并不“感冒”,至今公司的订单为零,这让公司上下坐不住了。
住宅产业化为何没能全面铺开?身为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的市人大代表张德利认为,在传统建筑业仍占主导地位的当前,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探索并推广住宅产业化的房地产企业却并不多,普通人更是很少了解住宅产业化。
抓制度保障 把好事做好
早在2006年济南就启动了住宅产业化工作。2012年10月19日,济南正式成为继深圳、沈阳后的第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但从住宅产业化的产值规模来看,济南尚不及沈阳、合肥等城市。
根据市政府此前下发的有关通知,到2016年底,全市采用住宅产业化技术建设的项目面积占新建项目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到2018年底不低于50%。更让代表们感到高兴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及早布局、做大做强建筑产业化、节能环保等新产业。这也让王平坚定了信心,“住宅产业化是政府今年大力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
王平建议,济南市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措施,督办房地产企业加快推进抓好产业项目发展进程,从制度上保证其真正达产见效。另外,也有代表提出,为了避免要补贴、多圈地的情况,应“理性慎重对待住宅产业化”,当前推进住宅产业化以城市为载体,应当从供应和需求双向统筹考虑。 (本报记者 范俐鑫)
新闻推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济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政治决议(2015年4月13日政协第十三届济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济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9日至13日举行,在中共济南市委坚强领导下,经过与会委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是一次团结民主、求实鼓劲的大会。会议听...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