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区“四德”工程流动现场会召开。双泉油菜花观赏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万德镇马套村幸福院里的老人享用免费的午餐。住宅产业化示范园已拉开建设大幕。
“三大亮点”布局发展
发展是什么?在长清,发展最直接的表现是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5.9亿元,增长16.1%,可用财力实现三年翻番;三次产业比例为13:42:45;固定资产投资连年保持20%以上高幅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244元、14205元,分别增长11.2%、11.9%,增幅始终位居全市前列。税收比重为85.2%,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长清区的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新兴财源开始“贡献”税收。在长清居民王敏眼里,发展就是轻轨开通后,她去市里买衣服更加方便了;而在双泉镇农民陈士明那里,发展则是能发“旅游财”,镇上的油菜花节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他的农家乐生意好上加好……在更多人眼里,发展最普遍的意义就是腰包鼓了、条件好了和干啥都方便了。
长清的发展是对济南市三年扶持政策的最好诠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长清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改革的手段破除发展瓶颈,以创新的办法解决存在难题,以务实的作风高效推进工作,以担当的责任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新常态下长清发展新局面。亮点1 建筑产业化示范区
日前,随着长清区建筑产业化示范区内的长兴住宅产业园和汇富集团建筑产业生产研发基地相继开工建设,以万斯达、金富地、平安、长兴、汇富等项目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长清区建筑产业化的集聚优势更加明显。“推进建筑产业化是长清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长清区将坚持把建筑产业化示范区作为全区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尽快形成百亿级产业规模。”长清区区委书记王京文说。
长清区素有“建筑之乡”之称,有六十余家大型建筑企业,仅国家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就达八家,拥有一大批建筑设计、施工和营销等人才,发展建筑产业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该区正借助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筑业项目集聚优势,推进传统建筑业向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大力构建工业化建材生产、研发基地,创建国家级建筑产业化示范区,推动建筑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目前,长清区已新上建筑部品生产线十条,形成年产建筑部品300万平方米的能力,预计2-3年内长清区建筑部品生产线将达到30条,年产建筑部品超过1000万平方米。长清区正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行业内领先企业,努力形成研发设计、部品生产、设备制造、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建筑产业化集群。
亮点2 济南创新谷
全面推动济南创新谷核心区建设发展,重点打造京沪经济走廊高端产业资源承接地。济南创新谷核心区规划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总部研发基地。其中,孵化器被列为2014年山东省108个重点项目之一。经过近两年的努力,45万平方米的3个孵化器全面铺开,1号孵化器已签约小型企业50余家,今年将交付使用;35万平方米的加速器已引进中型科技企业23家,27栋写字楼全面开工。与园区相配套的人才公寓规划面积39.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9万平方米已建设完毕。
去年,长清区将创新谷招商列为招商工作重点,将招商引资方向对准高附加值产业、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主要承接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子产业以及以动漫游戏、数字出版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效应初显。该区已洽谈对接企业1200多家,其中有投资意向的近300家,50多家企业签署联建合同,签约面积6.2万平方米。专业园区内占地1600亩,总投资100亿元的清华紫光科技城项目全面展开,规划方案初稿已完成。紫光集团已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建设团队已入驻创新谷。此外,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近期签约,神州数码智慧电商谷等一大批大型项目正在洽谈中。创新谷将成为承接京沪两大经济圈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辐射的重要平台,引领带动长清区乃至济南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亮点3 轻轨
对于长清区而言,除了创新谷,轨道交通也将成长清区发展前景的一大亮点。R1线长清段全长13.9公里,将建设6个高架车站以及停车场、车辆基地等。R1线不仅承担着济南历史上首条轨道交通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而且对改善大学科技园近20万师生出行,加速长清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1线一通,从长清到济南西站仅用8分钟,从长清到市中心的任何位置,一个小时足矣。长清市民和济南中心城区市民的心理距离将大大拉近。市民在济南中心城区上班,到长清居住,将成为一种时尚。长清的地产经济和房地产业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轻轨时代”的到来,将让长清在招商选资中更有话语权。长清区区长张洪武表示,有了轻轨的带动效应,长清将把目标锁定在投资规模大、财税贡献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上。目前,长清区已经引进天士力、药源医药和鸿元瑞地等企业的物流项目,去年引进的济南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也即将开工,省会西部物流中心雏形初现。此外,轻轨还将串通起“齐鲁新门户”济南西站、拥有20万师生的大学科技园、创新谷……可谓“轻轨一线带动长清一片”。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立足乡村资源优势,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发展,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截至目前,全区已形成长清绿、长清红、长清白三大茶系、十多个品牌,长清茶和中药材被列入全省五大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千亿斤粮食、大学园区山体绿化提升、农村饮水、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整治等“十大农业重点工程”,鲁虹肥料、济南苗木市场、奥克斯现代牧场、恒源生态农业等“十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全面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四个培训为主体,培训优势产业的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建设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监测基点总数达到46个。
民生
为了破解城乡老人的养老难题,长清区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按照“兜底保障、适度普惠”的总体思路,逐步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把“夕阳事业”做成了“朝阳产业”,实现了农村养老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达到了“让子女省心、让老人舒心、让政府放心”的共赢效果。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城乡,全区共有79名城市“三无”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机制”已覆盖55个农村;社区养老形式多样,4处“养老互助点”、4处日间照料中心为城市社区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45处农村幸福院破解了农村空巢、独居、留守老人的养老难题;机构养老平台多元,3处老年公寓服务品牌逐渐打响,10处街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达到593名,集中供养率达73.12%。
新闻推荐
本报4月8日讯(记者 张铮 王宝泓)今天从有关部门获悉,经过专家论证,轨道交通R1线新增两个站点已经确定,分别为玉符河与紫微路。这样,R1线站点数量将由9个增加到11个。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