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禄民和他的瓷片收藏 记者郭尧 摄★全民补硒工程惠民行动进济南★
□本报记者 徐敏
在济南乃至全省的民间收藏界,有一个名声赫赫的“瓷痴”聂禄民。说他是“瓷痴”,不仅是因为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碎瓷片收集,更源于他内心深处对瓷器文化的深刻热爱和细心钻研。聂禄民收集的碎瓷片的更大意义在于,佐证了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之重要。
偶然结缘20年搜集碎瓷片15万片
在市中区顺河高架路附近的杆南东街这处狭窄的小巷子里,一栋老式的居民楼中有一处“陋室”,这就是“瓷痴”聂禄民的家。记者走进这处仅有50多平米的蜗居,发现聂禄民的家几乎就是小型的碎瓷片博物馆陈列室。客厅和一间卧室均放置着展陈架,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20年来他从济南市区各建筑工地搜集回来的古陶瓷残片标本。
“这些仅是我搜集的碎瓷片的部分精华,20年来我搜集的碎瓷片有15余万片呢。”聂禄民告诉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机会和碎瓷片结缘,自此以后便成为他一生的钟爱。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济南进入城市建设高峰期,每天有大量的建筑工地在机器轰鸣中开工,同时也有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有一次,在舜井街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他随手从刚挖出的土中捡起一枚青花瓷片,顿时被其清丽脱俗的纹饰和温润如玉的釉质所吸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对古陶瓷残片标本的收藏和研究,一晃就是20余年。
古代的生活方式不同于现代,那时候使用的陶瓷器损坏之后,没有固定的处理模式,可能选择的就是房前屋后的掩埋模式。如果遇上兵荒马乱的灾难之年,百姓可能需要举家逃难,逃难之前会合理放置或掩埋使用中的陶瓷器,倘若逃荒之人有生之年不再返回故乡,这些瓷器就会在泥土中沉寂千年。聂禄民的藏友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以来,聂禄民时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波于济南周边几十个暴土扬烟的土场,在一辆辆大卡车从市内建筑工地运来的泥土堆中摸爬滚打,捡拾古陶瓷残片。不计严寒酷暑、风吹雨淋,四处奔波,不曾歇息,为寻求一片喜爱的碎瓷片,他常常废寝忘食。
“有一次我刚刚发现一片不多见的钧窑碎瓷片,就想可能在同一个建筑工地上,或许能找到其他碎片。可是一抬头发现几辆大货车已经拉着建筑渣土呼啸而去。”聂禄民说,于是他马上打听废弃渣土的倾倒场所,遗憾的是跑了好几个土场,都没有再找到残缺的碎瓷片。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说到这里,聂禄民脸上仍然流露出几丝遗憾。
济南碎瓷片种类丰富佐证文化名城地位
聂家经常出现的一副场景是,几个人每人一杯清茶,围着一张简陋的小方桌,面对一盒盒古陶瓷标本,谈古论今,说陶道瓷,不亦乐乎地聊到深夜,几人却仍然兴趣盎然,毫无倦意。记者探访时,恰好有几名藏友登门造访,带来几片碎瓷片请教聂禄民。行内人看门道,表面上看起来差别不大的几片青花碎瓷片,聂禄民却一眼就说出它隶属的年代,误差不超过50年。长时间的悉心研读,他将上下数千年、横跨半个中国的遗存陶瓷收集起来,均能辨其真伪、断其窑口、定其时代、分其优劣。
目前,仅聂禄民私人收藏的古陶瓷片不但品种齐全,而且其时代上跨越商周至晚晴民国,期间几乎没有间断。在长期的研究中,聂禄民发现,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脉络中,济南从未做过首都,但济南出土的瓷片之丰富却让人惊叹,不仅不逊于几大古都,也基本涵盖了陶瓷文化发展脉络。究其原因,聂禄民分析,济南老城有着4000多年的人类居住史,大约从商周时代就开始建造城垣,至东晋末年济南郡治迁至此处后更趋兴盛,其文化脉络传承不断。作为山东首善之区,济南这座古城在历史上曾长期影响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也使得历史上济南城有更多的机会承接、沉淀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文明。
从历史上看,济南在地理位置上总是处于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漩涡中,但正是“中间地带”的别样身份,赋予济南文化以开放与兼容,多元与复杂的特征。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特性,或许恰是诸多瓷器种类能齐聚济南的深层文化原因。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之重要,其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脉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聂禄民最后告诉记者,与陶瓷为友为伴20余年,深刻领悟到中国陶瓷与五千年文明史密不可分,并且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曾经穷困潦倒的他如今能将这么多“宝贝”集中在手里,是他和陶瓷的不解之缘。聂禄民热切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哪怕一生有一次和陶瓷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倾听和了解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生长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变化息息相关的陶瓷文化,也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而代代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翔越体彩杯”2015年济南市业余篮球公开赛喊你来报名,如果你是篮球发烧友,喜欢参加篮球赛,那么快来报名吧。“翔越体彩杯”济南市业余篮球公开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坚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