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古代济南人的文艺生活

来源:济南时报 2015-04-14 01:36   https://www.yybnet.net/

作为上古五帝之一,虞舜不仅自己擅作音乐,还特别重视音乐对百姓的教化作用。

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的乐舞陶俑 李曰训提供

□本报记者 江丹什么是“济南范儿”?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人一直为这座老城厚重的文化土壤自豪,任何一座公园里都能找到一点历史上的文化片段,譬如那些承载着荣光的碑刻和诗歌。这是“济南范儿”。

很多人喜欢去王府池子和曲水亭一带的老巷子里转转,感受被时光留存下来的一点泉水生活气息,流淌的泉水绕过小院街巷,抚着柔柔的绿藻,映着展枝的垂柳,汇入大明湖。这也是“济南范儿”。

还有更多的“济南范儿”,藏在我们陌生的文献资料里。在那泛着岁月味道的文字和照片里,是另一个闪光的济南。梳理历史是为了观照当下,希望这座城市不仅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值得铭记的当下和未来。

来听听来自先秦的乐声还有回荡两千年的读书声

在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教育都是检验一座城市文明高度的重要标杆。扒拉扒拉济南的历史,先秦两汉时期,这座城市的文明之光就闪耀得一塌糊涂。

先民虞舜是位音乐大师

《论语·述而》里有一段记载,当年孔子到齐国,在齐景公的丞相高昭子家里谈音乐,听了一段在贵族中颇为流行的《韶乐》,从此“三月不知肉味”。

至于高昭子家是否在济南,文献中没有具体记载,无可考究,但是《韶乐》的作者却是实实在在的济南人虞舜。据史料记载,这位耕于历山的济南先民也是一位音乐大师,发明了萧和五弦琴,改进了瑟,由五弦到二十三弦,代表作不仅有传至春秋时代让孔子如痴如醉的流行曲《韶乐》,还有《南风歌》、《思亲操》等。

音乐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仅仅是音乐,它还担当着别样的社会功能。据《中国风尚史》介绍,当时大多数人是文盲,用听几遍就能学唱的音乐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和观念灌输颇为有效。在当时,学习礼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一般都是在音乐活动中传授的,如果一个地方没有音乐,会被认为是未开化的蒙昧野蛮之地。

作为上古五帝之一,虞舜就特别重视它对百姓的教化作用。《尚书·尧典》里记载,虞舜不仅自己擅作音乐,还对他负责乐政的官员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永依,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五声八音奏出和谐音乐,以其陶冶情操,教化育人。据了解,济阳古代有闻韶台,大明湖附近还曾有处闻韶阁。正是因为对音乐的这种认识,《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中将虞舜称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据史料,虞舜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音乐素养,与其从小所受的家庭熏陶大有关系,也算是音乐世家。《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中介绍,虞舜的祖先虞幕据说是一位著名乐师,听到春天温和的风声,便能模仿作乐。虞舜的父亲瞽叟,虽然视力不便,但却将瑟从五弦改为十五弦,使音色更为丰富。

有乐就有舞。在我们陌生的先秦两汉时期,济南先民们的文艺生活已经相当丰富。无论是奏演于庙堂之上的雅乐歌舞,还是民间老百姓随兴致来一曲的俗乐,都能在出土的文物资料中寻到迹象。据《济南通史·先秦秦汉卷》介绍,章丘枣园洛庄汉墓有一个纯粹的乐器陪葬坑,出土乐器一百四十九件,包括编钟、编磐、串铃、瑟、小扁鼓等,简直是一个两千年前的“地下音乐厅”。其中一套编钟相当完整,而且上面有调音的痕迹,据出土后时试奏的资料,“每钟都能奏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乐音”。

章丘女郎山战国墓曾出土了一组彩绘乐舞陶俑,据介绍,其中唱歌的和跳舞的为女性,画着红妆,梳着高高的发髻,穿着带点状花纹的长袍,负责奏乐的则为男性,身着黑色长袍,肩膀上披挂着红彩带。济南无影山汉初墓地也出土过这样的陶俑,身着红、白长衣的两位女性陶俑相对而舞,乐师则长跪一侧,或吹笙抚瑟,或击鼓敲钟,当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可见一斑。

唐代济南教育全国名列前茅

一千多年前,杜甫来到济南,与当地的书法家李邕在历下亭饮酒聊天,不禁感叹,“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他的好朋友游侠李白也曾远行至鲁,“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最后剑术学得怎样不知道,倒是留下了不少赞美济南的优美诗篇。

无论文化还是武学,彼时的济南都走在全国前列。我们都知道如今山东一直是高考大省,省会济南又是其中的教育中心。其实,早在隋唐时期,济南在全国的教育界便颇有范儿。

唐代的济南教育已经呈现出相对成熟的多样性,有公办学校,有私立学校,还有家庭学校,以及各种专业学校。综合史料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曾发布敕令,要求各级政府重视教育工作,“其天下州县,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彼时的齐州济南贯彻落实得不错,地方教育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不仅本地出了很多“名士”,不少外地学生也闻名前来求学。

梳理济南名士会发现,有些一家数代都位列其中,这与当时流行的“家学”不无关系。当下社会,“在家上学”只是一小部分家长的先锋教育实验,若时光退回两千年前的隋唐时期,那真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唐代济南房氏家族中的房彦谦,早年丧父,他的哥哥教他识字读书。等到房彦谦成家立业,又亲自教育儿子房玄龄和家族其他子侄读书做人。

因为家庭教育的知识含量有限,若想在知识上有所突破,很多人读到一定阶段后就会离家寻找硕学鸿儒,拜其为师,听其讲学,类似当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少。虽然学者大家各有其所擅长的研究领域,而且是私人授学,但还是要使用全国统一教材。经典的著作如《周易》《尚书》《左传》等就那么几本,但是圈子里为之做注的后人太多,由此而生各种版本,比较杂乱。规范教材也是为了方便学生们参加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

“安史之乱”爆发后,济南大量人口南迁,教育盛景也走向没落。直到宋代,才又重新兴盛起来。北宋时期大规模复兴官学,历城、章丘、济阳、长清、平阴等地的县学相继新建或重修,学风一时浓厚起来。后来,学校的课程也丰富起来,不仅教授儒学、经学,还增添了体育和美术课程,学生们可以在学校里习武和画画。

到了宋代,硕学鸿儒也不再只是在家收几名研究生,而是将课堂搬到原本用来修书、藏书、更有学术氛围的书院。北宋时期,济南的泺源书院影响较大,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曾在那里就读。书院教育传统在济南得以传承,到清代,今天的学院街上曾有至道书院,趵突泉公园里曾有尚志书院和历山书院,珍珠泉西边则有一家济南书院。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有些书院还曾一度被改为学堂。

新闻推荐

简朴、环保新会风给委员们留下深刻印象:期待我们的“济南梦”落地生根

“本届大会上委员们参会的积极性都很高。”申大忠委员是本届政协大会教育组召集人之一,让他欣喜的是,今年教育组委员全部到会,分组讨论时都很积极踊跃,而且今年允许跨界别讨论,他们讨论的内容更广...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古代济南人的文艺生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