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宗亲团在宗祠内敬香叩拜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中韩两国闵氏后人代表共同扫墓
时报4月5日讯 (记者张丹丹)淡荡春光寒食天,又至一年清明时。5日上午,40名韩国闵姓后人来到百花公园附近的闵子骞墓,与中国闵姓后人一起祭拜他们共同的先祖。
5日9时,韩国闵氏代表团乘车由住处来到闵子骞墓园。与中国的闵氏后裔一起,韩国闵氏后人在祠堂前排队签到,在签到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各自的中文姓名。进入园内,见到墓园内陈列的大量古代石碑及祠堂内闵子骞的雕像,韩国团员纷纷掏出手机和相机合影留念。
10时,闵氏祠堂前的红毯铺展开来,闵氏祭祖仪式正式开始。站在队伍最前排的3名韩国闵姓后人换上了天青色的长袍,戴上黑色的网纱高帽。78岁的韩国代表团成员闵主柏告诉记者,这是韩国的传统礼服,是专门用于祭祀祖先时穿的,全套服装不止这些,还有内衫和一双鞋袜,但因为路途遥远,礼服携带不便,他们只能象征性地带来了三套外衫和礼帽。
3名中国闵氏代表与3名韩国闵氏代表并肩出发,分别向祠堂内的闵子骞塑像敬香、敬献五谷,并向闵子骞的墓冢献上了鲜花。随后,众人依次进入祠堂,向闵子骞塑像跪拜上香。
韩国闵氏宗亲会负责人闵永三代表韩方致辞。他说,他们代表团4日抵达济南后,当地的闵姓后人给予了热情的招待,感觉十分亲切,儒家思想在韩国影响深远,不少韩国人会定期举行孔孟等先哲的祭拜仪式,这次能来到中国祭拜先祖闵子骞,他们感到非常荣幸,心情非常激动,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常来。
活动主办方介绍,除济南当地闵氏宗亲代表外,北京、临沂、黑龙江等地的部分闵氏后人也专程前来参与。仪式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围观。
12时,祭祖仪式结束后,中韩闵氏后人代表互赠纪念礼物。还有济南热心市民自发向韩国闵氏后人赠送了家谱相关读物和书法作品。
另据消息,5日下午,韩国闵氏后人一行已离开济南去往曲阜,继续他们在山东的寻根之旅,按照行程安排,他们将于7日返回韩国。延伸阅读
史载韩闵氏第一人是闵子骞的第56代后人
韩国闵氏宗亲会的成员告诉记者,朝鲜高丽时代一位名为李瑰宝(音)的作者写了一本著作,书中记录了韩国闵氏的起源,称闵氏的先祖为孔子的弟子闵子骞,闵子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还有史料称,韩国骊兴闵氏的第一人闵称道是闵子骞的第56代后人,其后,韩国闵氏出了7位王后和无数将领,至今仍有多位族人居国会和最高院的高官。
我国唐宋时期,闵子骞已广为人知,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不过,闵子骞做过什么事,韩国人并不太清楚。
有关闵子骞墓由来的传说,也让韩国闵氏后人听得津津有味。济南闵氏宗亲会负责人闵伟告诉记者,有一种说法是:闵子骞死后棺木本来是埋在华山之南的小清河附近,到了宋代,时任济南府主事的黄庭坚开挖小清河,意外挖到写有“孝宅闵子骞”的石棺,下令将闵子骞的棺木找风水宝地安葬。抬棺材的人走到百花公园附近时,捆绑棺木的绳索突然断裂,棺木落地处恰巧是一个土丘,符合逝者葬于高处的习俗,土地的所有人得知闵子骞的孝行,便无偿将地赠与闵氏后人,闵子骞墓就此形成。闵氏“庆”字辈的闵庆华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跟父母来祭祖时,看到过过去的老坟包,当时就曾看到过石棺的一角。
(记者张丹丹)
相关新闻
韩国闵氏宗亲会首席会长闵永三:
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超出预计
千里迢迢来中国寻根,这群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事对他们有怎样的意义,此次中国行他们的感受又如何?5日,本报采访了其中几位成员,试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 “会长团”
“这次我们来的虽然只有40个人,但可以代表韩国闵姓的几十万人。”代表团成员闵祥基说。
他告诉记者,韩国的闵氏家族派系众多,目前一共有47个派系,在一个全国性质的闵氏宗亲总会下面,各个派系都有各自的分会。
“这次来济南祭拜先祖闵子骞,韩国的闵氏宗亲会组织的是一个会长团。也就是说,每一名团员都是韩国闵氏分会的会长,各自负责一个地区的宗务,基本上一个人代表一个地方或派系。”闵祥基介绍,领队一职由韩国闵氏宗亲会总会长闵永三担当,因此他也成了此次“会长团”中的首席会长。
[关键词] “爷爷团”
此次来济南的40名韩国闵氏后人全部为男性。单从外形判断,绝大多数成员年龄偏大。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人的年龄,首席会长闵永三85岁,闵祥基88岁,还有4名成员的年龄分别为78岁、81岁、75岁和60岁。他们告诉记者,代表团成员几乎全部是老年人,平均年龄应该在70岁以上。“在死之前能来先祖的墓园看一眼,对我来说死而无憾了。”一位韩国老者发出感慨。
[关键词] “中介团”
“从酒店到墓园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条路。翻译告诉我们,那条路叫闵子骞路,是以我们祖先的名字命名的。来到墓园之后,我们看到门前挂了个牌子。翻译说,这个地方受政府保护,是一个孝文化的传承基地。我很意外,也很感动。”闵永三直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超出他们的预计,中国民间组织的快速成长也让他感到惊喜。
他说,在韩国,他们通过查阅古籍,知道闵子骞是一位贤能的人,但是来到济南,他们才真正了解了自己先祖的故事,深深体会到了孝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这次回到韩国后,我们会更加努力,把我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同时组织更多的韩国闵氏经常来看看,把我们共同祖先的精神发扬光大。”(记者张丹丹)
新闻推荐
时报4月5日讯 (记者苏冉)“停车费漫天要价,还有没有人管了。”市民秦先生5日致电本报称,南部山区不少村民家中自设停车场,一个车位要价40元。清明假期两天来,不少读者向本报反映,不仅墓区堵成一锅粥...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