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军打到家门口,时年18岁的张道盛加入了抗日队伍,为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着。当年,接到指挥部命令的他带兵执行任务,在碉堡前遭遇鬼子持枪扫射,眼看周围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的胯部和腿部也被鬼子击中,但他忍着伤痛扔出了两枚手榴弹,直到听到鬼子在碉堡中嚎叫,他才带伤爬出了战场……往事历历在目,如今九旬高龄的张道盛老人回忆起当年与日军的遭遇战时,不由自主地摆出扔手榴弹的动作。
青年离家革命父母不知他生死
4月23日,记者在淄川区太河镇聚峰村见到张道盛老人时,他刚刚下地干活回家。老人的儿媳告诉记者,虽然老人年过九旬,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地里种菜种粮。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目光炯炯有神,让人很容易就想象出老人当年的勃勃英气。每次说到抗联,说到当年打鬼子的情景时,他总要狠狠地骂一句,他说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
采访中,说起当年为何年纪轻轻去参军,老人称完全是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当时家中兄妹三人,他在家排行老小,不到18岁的张道盛在口头镇征兵司令的动员下报名参加了革命。“当时,家人不愿意让我参加革命,我约上本村的同龄人一起偷偷报了名。”张道盛老人眼里泛着泪花说,“第二年,部队离开家乡。为保密和保护家人,我偷偷地跟部队走了,从此音信全无。父母不知我生死,直到1950年我回到家乡。”
虽然九旬高龄,但老人讲起70年前的战火纷飞,仍然记得每一个战场,每一个村名。记忆中老人参与的第一场战斗在青州城,当时里应外合,部队冲进日军兵营,举着机枪就扫。日本兵还在抵抗,他最后扔手榴弹才把剩下的日本兵炸死。
扔出四枚手榴弹带伤炸碉堡
就在那一年,张道盛老人所在队伍来到青州市,张道盛在十二团一营,当年秋收,100多名日本鬼子驻扎在城里烧杀掠夺,领导立刻安排张道盛带领队伍帮老百姓夺回粮食。他和10多名战士首先掌握地形,准备攻击鬼子的炮楼,并先后发起了3次冲锋,“当时鬼子在碉堡内,不断地用机枪往外扫射。当时我们只有十几名战士,眼看着周围的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我也慢慢的匍匐着往炮楼的方向前进。前进中,张道盛告诫身边的战友一定注意安全,而今战友的话仍言犹在耳,“打死就拉倒,打不死就回来。”
这一仗,张道盛受伤。“机枪炮弹炸到了我的左胯骨,把它打穿了。我的右腿也不听使唤的站不起来,浑身是血。”老人撩起衣服,炮弹的伤痕很深。但战火纷纷,没有时间去想怎样保住命。当时忍着疼痛,张道盛爬到炮楼下,并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身上仅有的两枚手榴弹扔进了碉堡之中。随后,战友又递给他两枚手榴弹,在扔进去之后全身虚脱,疼痛难忍。“只听得里面一阵鬼哭狼嚎,此时,浑身虚脱的我在战友的搀扶下撤离了战场。”
部队条件艰苦,卫生队长经过查看,身上的肉打穿了,所幸骨头没有打伤,卫生员用温盐水给张道盛首先清洗伤口。万幸的是,就这么用盐水清洁,张道盛的伤口没有化脓,之后用膏药贴住伤口,捆绑着受伤的腿部,等待一天天愈合。
以少胜多成功围剿日军
老人的记忆真的是出奇得好,他能精确到农历的哪一天。1944年八月初二,淄河区中队奉命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刚开辟的游击新区。当时张道盛已经是一名排长,带着30多名战士,在炎热的天气中,从临朐到泰安开展工作,当时他们住在岱庙,随时准备围剿盘踞在山上的敌人。
“当时经过前方探听,敌人少说也得几百人,而我们也就30多名战士,此时,团长下命令“无论如何也得在两个小时将这个山头攻下来,消灭鬼子。”经过准备,他们决定凌晨出发,从后山攻击,打鬼子一个措手不及,临走前给每一位战士手中挂两个手榴弹,他们将鬼子围堵在一个炮楼中,采取层层递进的形式,一个个将手榴弹扔进了鬼子的兵营,很快,猝不及防的鬼子惊慌失措,很快缴械投降。
“当时真是没有想到,里面的敌人那么多。鬼子一个个排着队从里面出来,我粗略数了数,也得300人。”就这样趁着敌人惊慌失措之际,张道盛带着战友们打了一个漂亮仗。当时,因以少胜多张道盛荣立一等战功。“当时我胯骨伤还没完全好,瘸着腿跟敌人拼”。随后,张道盛跟随大部队转战济南、河南,一直到抗战胜利。
八年抗战,张道盛老人经历大小战斗百余场,多次负伤,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他还有参加淮海战役的战斗经历。现在,他的腿部、胯骨还留有伤痕,但老人活得乐观健康。这些老兵,当年吃过的苦,遭受的磨难,真的是后辈难以想象的。
(文/图晚报记者刘琳实习生孙菡忆通讯员高军孟海霞)
新闻推荐
“缺陷”合同陷阱多坑你没商量 ——透视猫腻丛生的汽车销售合同
...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