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看病就医去大医院,图的就是大医院医疗设备齐全,医生经验丰富,但是多做检查就可以降低误诊吗?一项来自《临床误诊误治》杂志长达10年的研究得出了否定的结论。该杂志主编陈晓红研究团队对2004年至2013年的3万多篇标准误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年度误诊率基本在27%至31%之间波动。
这一数据与该研究团队对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也与美国学者研究得出的“美国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误诊率并无显著差别”的论断惊人相似。随着先进医疗设备的普及,看病就医越来越依靠医疗设备,有个头疼脑热的,去医院做个CT,查个核磁,并不鲜见,然而设备多了,费用高了,误诊却为何没有减少?这一结论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仔细分析,却也在情理之中。
其一,新技术带来新的误诊因素。“任何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无论其功能多么精确,得出的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因为疾病是很复杂的,仪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误差、检查项目的适应范围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不能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并正确分析检查结果,就会造成误诊。”陈晓红举例说,细胞学检查被视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细胞学检查的诊断率也仅有80%,如果加上仪器功能、操作者的技术、试剂、取材方法等干扰因素,误差率将会更高。对诊断帮助最大的依然是问病查体。
其二,人口老龄化造成复杂病例增多。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2亿。在济南,这个数字超过100万,老龄化率达到18%,按照国际标准已接近严重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临床“单因单果”的病例明显减少,“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病例明显增多,高端设备和技术在成因复杂的疾病面前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医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改变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仍然有一些不治之症,是医学暂时无法解决的。”
其三,医疗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降低。疾病的诊断,尤其是疑难疾病的诊断,是一个剥丝抽茧见微知著的过程,要得出正确的诊断,知识、经验、爱心缺一不可。“医生虽然掌握了不少知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对于每一位新病人,医生只能从零做起。”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北京医院心内科教授曾昭耆强调。《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95.7%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其中选择“很不相符”的比例高达51%。要吸引一流人才从事医生职业,关键环节是要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力度,使医生能享有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和付出劳动相匹配的薪酬待遇,这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临床医学的探索性决定了诊断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判断上的偏差,甚至处理上的失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还在于提高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从外部环境上,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提高医生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以及医生职业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从人才培养上,需要注重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和科学思维的锤炼,提高其全面获取疾病信息和深分析思考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先进的医疗设备才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新闻推荐
近日,一组色彩鲜艳的护栏在济南老街上新街安家,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隔离出一条安全的生命通道。据了解,作为济南的一条老街,上新街路面狭窄,为保障周边居民的慢行路权,交警部门特地从有限的通行空...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