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山石窟造像1979年被定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
兴福寺的最大特点是建筑规格较高,大殿和后殿都为庑殿顶的建筑形式,在济南小型庙宇中仅此一处。
历史文化,是时间赋予一座城市的骄傲。1986年,济南被划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那以后,保护历史文化被正式提上这座城市的议程,一代又一代人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接力。近期,在济南市规划局举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会上,公示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初步成果,济南老城区明府城、商埠区﹃双城并举﹄;小清河文化遗产廊道、胶济铁路文化遗产廊道等四大文化廊道串起261处文化遗产。
四大文化遗产廊道中,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或存石窟造像,阅历千载;或藏洞
观幽,岿立百代;古木葱茏,栉风沐雨;碑碣林立,可辨龙蛇。261处文化遗产中,
有已经广为人知的华阳宫古建筑群、洪家楼天主教堂、张养浩墓;也有尚未得到开发、还未走进公众视野的黄花山、太甲山摩崖造像,梵王宫等等。这些犹如济南﹃秘境﹄的文化遗产同样历经千年,迎接新生。济南琳琅缤纷的文化遗迹和奇伟秀雅的山川湖河,以它浓郁的历史文化芳香和大自然的静美,陶醉了古往今来的几多游客。未来济南的规划模式,将不再是单一的﹃文物保护﹄模式,而是将创新与遗产展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市民游客打造核心风貌保护区,还将再现老济南古城和商埠的风貌。
深山寻古寺:文化遗产中的那些寺庙
□本报记者 徐敏
在济南的文化遗产中,为数众多的寺庙是其中独特的一脉佛教文化。如果你去过南部山区的某一处,站在山林流水中,看远处的寺庙孑然而立,千年古刹的神秘、静谧和清凉,会让人忘记回家的时间。倘若运气足够好,或许还能遇上寺庙住持亲自讲解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在此次公布的济南261处文化遗产中,为数众多的寺庙在其中独领风骚。
Part 01黄花山真经寺:一名僧人七年的坚守
从水波浩渺的卧虎山水库往西望去,劲翠的群山染着浓郁的绿色,山虽不高,却也颇有几分巍峨俊秀的味道。有山有水的地方总是给人感觉多了几分灵气,循着山的方向望去,一座高耸的佛塔从山顶拔地而起,半山腰的郁郁葱葱中隐隐露出一个金黄色的“禅”字,远远望去,青山、佛塔,勾勒出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卷。
到济南南部山区游玩的游客,卧虎山水库是最优先选择的地点之一。不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水库西邻的黄花山上,还坐落着一座古老的佛寺——真经寺。一听到记者询问黄花山在哪,世代住在山脚下的村民都热情地引路。从山下拾级而上,就在写着“黄花山”的牌坊旁边,一间不大的佛堂门口,坐着一名已过中年的僧人,正是真经寺的住持常善师傅。
黄花山并不高,但却十分陡峭。常善师傅一边带着记者沿着刚刚修缮过的台阶攀山,一边讲述着自己和这座山的渊源和历史。原来,祖籍安徽的常善师傅最早在安徽九华山出家,后来辗转到北京云居寺,一待就是数十年。2008年前后,他来到济南的黄花山真经寺做住持,如今已经过去了七年时光。不过,出家的僧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却颇为平淡:“对于出家修行的人来说,七年的时间不算什么。”在真经寺修缮完成之前,独居山上的常善师傅也极少下山,一个人在山上看了几千个日出日落。
“在历史上,真经寺曾经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常善师傅说,山上的很多碑刻一定是鼎盛时期、香客众多的时候留下的。从山上发现的碑刻看,有记载的最早时间是金代中叶,大约明朝正德年间达到顶峰。山下的当地人,有人称这座寺庙是“娃娃庙”,从佛学文化的角度讲,“娃娃庙”和“观音庙”的寓意不谋而合,意味着到这里来求子的人很多,香火鼎盛。清朝末年,还有长清甚至淄博等地求子的人到这里来烧香拜佛。不过在此后的很长时间,真经寺慢慢衰落下去,现在连很多济南本地人都不知道这座寺的前世今生了。直到七年以前,常善师傅来到这里,开始主持寺庙的修建复兴工作,如今,攀山的台阶、山上的佛塔、祠堂的部分佛像,都已经修缮完毕。不过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佛门要塞还没有多大进展,“僧人只能乞食,不能讨钱。”常善师傅说,寺庙的完善几乎全靠社会力量捐助,进展缓慢。不过他相信,真经寺会再现香火鼎盛的局面。
山上的柏树如果被折断枝杈,流出来的是像血一样的红色液体。常善师傅说,这是黄花山上难以用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来日有机会请植物学家来解答。而黄花山的得名,是因为春天时漫山遍野均是黄色的小花儿。如今的黄花山,三面环水,清泉簇拥。置身在半山腰的钟亭里,东瞰浩渺的卧虎山水库,仿佛一幅淋漓的水墨画,连同黄花洞内外的古老遗迹,一起定格在这沧桑的历史和无垠的天地之间。
Part 02兴福寺:没落的“贵族”将迎来兴盛时代
提起济南市的千年古寺,人们立刻会想到神通寺、灵岩寺、兴国寺等。而地处济南小饮马庄的兴福寺同样历经千年沧桑却少有人知。作为济南市郊区的一座小型佛教寺院,兴福寺在历史上似乎没有大的昌盛。清乾隆版《历城县志·古迹考》记载:兴福寺“肇于宋,毁于元季兵,我朝僧修忍等复修之,弘治乙卯秋七月立石”。从寺院内遗留的唐代柱础等实物和残存的碑刻题记中推断,该寺应初建于唐代,宋初大殿有过重建,金末元初又有过再建,元代中期有过较大的重建。从遗存的碑首规格及柱础尺寸上看,寺院具备一定的财力。
济南西城片区的道路中,东西向的有一条道路叫兴福寺路,命名来源正是位于兴福寺路与齐州路路口处的兴福寺。寺庙隐藏在茂密的植物之后,如果不是当地人的指引,开车行驶在路上很难看到。如今,历经千年的它在西部新城区却呈现一片破败的模样,只有大殿前面的一个简易香炉和隐隐冒出的几缕青烟散发出微弱的烟火气息。夏日炎阳下,正殿、后殿、西厢房的大门紧锁,没有香客光顾,只有东厢房里一名年事已高的老人看护着这座庭院。大殿前的两棵上千年的古树,则彰显着巍然的气度。
不过,远远看去,兴福寺仍然像是没落的贵族,虽然潦倒,却掩不住还残存的几分非凡的气派。兴福寺建筑群按照中国传统古建筑格局而建,以中轴线次第排序,两侧对称,极为规整。按照中国古建筑等级:屋顶形状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兴福寺前殿、后殿都为庑殿顶形式,规格较高。大殿建于高台之上,使人须仰视观赏,显得颇有气势。寺院的浮雕和彩绘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关于该寺的创建,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瑞心的出家和尚,从灵岩寺而来,来济南开元寺云游挂单。这个和尚很懂医道,游至段店的小饮马村时,恰逢本村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的孩子有眼病,听说有会医术的和尚来到本村,急忙把瑞心接到家里。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开出了药方,炮制煎熬给患者服用,结果药到病除。此后,该和尚就被村民当成了神医,执意挽留不再让其离开。最后,全村百姓出资为瑞心和尚建了个寺庙常住,起名“兴福寺”,寓意为“福祉兴起”。
曾经一度小规模兴盛过的兴福寺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寺院内一些建筑被拆,曾经有过的十几棵古树大部分被砍伐。西配房东南侧一块石碑表明,该寺在1979年就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过一个月左右就可能开门纳客了。”看寺的老人说。正在修复中的千年古寺兴福寺,正期待迎来一个新的兴盛时代。
小清河文化遗产廊道全长43公里,23处文化遗产零散分布在小清河沿线。其中既有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遗产,诸如华阳宫古建筑群、通和塔;也有透露着现代气息的小清河洪园节制闸码头。他们既记录着济南厚重沧桑的历史,也昭显着济南明亮可期的未来。
Part 01火车站通和塔:铁路发展的百年历史记忆
在车水马龙的纬六路高架路下面,靠近堤口路以南的地方有条窄窄的小路叫万盛街,很多年轻人可能只从“万盛园”小区中知道它的名字。济南铁路局机务段就在火车站后面的这片不为人瞩目的片区。进入机务段的大门,跨过几条停放着几辆“和谐号”火车头的温柔交错的铁轨,三三两两的铁路工人拎着行李箱走过。朝着夕阳的方向望去,远远看到一片尚未泛黄的银杏叶后面,傲然耸立着一座红色的水塔,显得那么“出类拔萃”。这就是济南铁路局机务段的古董文物和百年建筑,通和塔。
通和塔,取其字面意思,就是“政通人和”的美好寓意。但凡是“塔”,总是给人几分厚重的历史感和些许的探秘感。通和塔高约40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在同类建筑中并不算高,从下往上仰视,却也给人几分巍峨矗立的感觉。塔身是由红砖垒起的八棱形,红砖柱承重,砖砌墙体,外有水泥抹面,红白搭配显得十分鲜亮、清秀。而这整座水塔的塔基部分是由石头垒砌,且塔基部分高十余米,占了整座塔体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塔基部分呈四面矩形,毛石装饰,显得结实而豪放。塔基面南一侧的中部有三个红色大字——“通和塔”。底部的门楼处,朝南方向有一个门,门上方写着“安全警示教育展室”字样。水塔的最顶端是模仿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亭子,呈现别致的宝葫芦状小塔,小塔既有避雷的功能,又起到装饰的作用。山东建筑大学邓庆坦教授认为,该水塔是一座建造精美的工业遗产,体现了鲜明的德国建筑风格,尤其是塔基部分,全部用毛石砌筑的小屋、四坡屋顶与水塔本体结合在一起。看上去水塔好像是从屋子里长出来一样,形式别致,可以看得出设计者的匠心和认真。
济南机务段党委宣传助理胡凯介绍,该塔建于1910年,是全段保留至今的最老建筑,它伴随着济南机务段的诞生而诞生。为了让后来的年轻人记住机务段的百年历史,2001年,机务段对水塔重新整修一新,冠名为“通和塔”,取“政通人和”之意,内部整修装饰后,成为段上的历史档案展览室。展室内部,分为德国占领时期和军阀混战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六个章节,百年沧桑的记忆犹如一幅幅画卷慢慢展开。
虽然通和塔展示的是一座百年老段的历史,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济南古城的沧桑岁月。仰视水塔,感觉它就像一位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一百多年的故事就在相互注视中娓娓道来。
Part 02洪园节制闸:白帆点点韵味十足
“家家泉水入清河,千里长流到海波。历下堪称天下最,河源出在市心窝。”这是已故济南诗文大家徐北文《济南竹枝词》中的一首,题名为“长河源于城市”。“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是古人对“泉之城”济南最为恰当的赞美。这数以百计的济南泉水,分布在旧城区不同的方位,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溢出的泉水,或明或暗地通过东、西护城河和大明湖,共同汇入济南城区北部一条通海的长河——小清河之中。小清河水汩汩东流,最终归于渤海,诗中所描绘的也正是古城济南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很多居住在济南北郊的老居民记忆中,小清河水清景美。史料记载,旧时的小清河航运繁忙,金、元之后,多用其运盐,故而又称“小盐河”。清末民初是黄台码头近代以来的第一个繁盛时期,是铁路、水路联运,小清河、黄河联运的重要枢纽。那时,小清河上白帆点点,黄台码头船桅林立,首尾相接,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说起黄台码头,五柳闸码头,很多济南人都耳熟能详。不过提到洪园节制闸码头,这处新兴的有着目前小清河“第一闸”之称的码头还没太走进市民的视野。洪园节制闸码头位于小清河二环东码头以东,是通航河段的最东头码头。水源充沛时,玉清湖每天补给20至40万吨水量。时下小清河水位18米,水质达标后洪园节制闸落闸水位可达20.5米。外观看去,数十个白帆的造型整齐排列,侧面用白色铝格栅进行装饰,形成安逸、舒适、休闲、轻快、简洁的装饰效果。阳光晴好的下午,伴着小清河潺潺的水流和景观带上的茂密垂柳,宛如点点白帆的洪园节制闸码头呈现出现代化码头的气息。
小清河通航以来,洪园节制闸码头虽然不是一处游人停靠点,但却是整个小清河下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该码头临近的洪园节制闸是小清河下游最大的节制闸,当闸门提升时,将形成小瀑布景观。而该码头的绿化铺装工作也非常到位。乘船航行至此时,可以观赏到亲水平台。另外,现在多盏景观灯已经安装到位,夜景亮化效果不俗。
如今的小清河已成为济南北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清河区域也将成为济南新的经济发展带、靓丽的景观旅游带和宜人的生活休闲带。不久的将来,小清河将作为泉城济南的一张名片称誉世界。
新闻推荐
□祝田园何谓茶人?百度对这一名词的注解从狭义和广义划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茶业产销与科研领域工作者,第二层次包括从事茶文化宣传、艺术创作的人,第三层次则是单纯热爱茶叶的人。在我看来,前...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