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威海刘公岛是清末著名的海防军港记者王晓峰摄
点击查看原图作为山东省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处的相关负责人员,王守功多年来一直在文物考古界用心钻研,对于大遗址的保护他有很多经验。最近,他刚刚从考察山东明清海防设施的现场回到济南,对于这些海防现状及下一步的打算,他有着自己的看法。记者窦昊
海防体系今何在?
元末明初,日本发生南北战争,南方战败的武士和封建主不甘受奴役,向外扩张寻求生存空间。中国的东部沿海首当其冲,这其中山东地区遭祸乱更为严重。
为了防止倭寇侵扰沿海地区,至正十一年(1357)三月,元朝设山东分元帅府于登州(今蓬莱),加强山东沿海地区的海上防务。明朝时,为了应对倭患,保卫海疆,明朝政府陆续在山东沿海增设海防边卫,逐渐构筑了一道以卫所制度为主,由卫、所、司、军寨、墩堡五级结构严密的海防体系。其中,卫、所设置在要害之地;巡检司设于关隘冲要之处;各海口要地建筑城寨、墩堡等海防工事。清代鼎革,八旗兵制和绿营兵制代替了卫所军制,但海防依然没有懈怠。到清代晚期,随着国力衰落和列强的侵入,为了抵御外侮,清政府开始在山东修筑以海岸炮台为主的海防工事。从清初架设在烟墩上的土炮,到清末引入的西式洋炮,炮台规模逐渐扩大,以威海卫为代表的海防体系引得世人艳羡。
但令人痛心的是,海防的坚船利炮并没能让中国避免被战败和奴役的厄运,国破家亡,那些曾经巍峨的城寨、炮台逐渐被人遗弃、忘记。数百年过去了,这些被人遗忘的海防遗存早已丧失了原有功能。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统计,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尚存明清海防设施共有142处。但因为各种原因,除了国保单位的海防遗存外,其它海防设施则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大多损毁严重,部分明清海防设施甚至荡然无存。尚存的设施整体保存现状也令人堪忧,且面临进一步损毁的危险。
为了全面掌握山东地区明清海防设施的现状,2014年初及2015年上半年,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这些设施先后进行了多次考察调研活动。下一步,包括省文物局在内的海防遗存所在地区的各级政府部门或许将全都调动起来,共同重新认识、发现、保护、利用好这些海防遗存,让它们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热爱家园。
海防遗存保护现状堪忧
“中国的海防建设始于公元13世纪的元代,当时主要是为了确保海上贸易运输的安全。此后,以抗倭为主要目的的明代海防和以抵御西方殖民侵略为目的的清代海防在中国东部、南部沿海构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海上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见证。”王守功说。
早在2011年,明清海防设施作为我国海疆大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点项目。作为启动比较早的地区,山东省于去年年初开始对省内的海防设施进行了考察。“开始的早也就意味着可以借鉴的经验少,需要探索的多,弯路走得可能也会多一些。”王守功说。
在考察走访中,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发现,在这些明清海防遗存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情况相对较好,如蓬莱水城和刘公岛的开发和保护工程较为成功,基本保留了历史格局和原貌。但包括省保、市保在内的其它海防设施由于缺乏有效保护,面临的问题不少。“其中卫所类的海防遗存由于多位于城区,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威胁,生存压力较大。有的卫所民居被改建为现代住房,有的则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王守功说。以烟台市区内的省文物保护单位奇山所为例,虽然街区格局相对完好,但保护范围内的民居存在乱搭乱建、随意改变原有建筑主体框架的现象,而且随时面临被拆毁的危险,建筑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异常尖锐。
事实上,除了威海、烟台、青岛、日照这几个区域,滨州、东营地区也有明清海防的遗存,只不过长期以来被人们有意无意忽视了。以东营利津的铁门关为例,金代时,铁门关濒临大海,当地产盐丰富;明代时,铁门关附近拥有全国知名的大盐场,朝鲜、日本等国的商船也会往来此处,经济一度非常发达。清朝时大修铁门关,甚至连外商都捐钱修建,把明代就已修建的戏台重新装修了一遍。“但到了1855年,黄河改道,铁门关屡遭黄河水淹,地上建筑物逐渐被淤没,海上交通断绝,兴旺很久的铁门关从此便衰落下来。这一带的海防设施也就逐渐被人遗忘。”王守功说,“解放初时,铁门关还有戏台留存,被定为省保单位,后来地上建筑消失了,被取消了省级文保单位。这一次,我们考察之后,觉得铁门关其实很重要,希望在申报第五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时,把它加进去。”
作为军事秘密,海防设施少人知
尽管明清海防设施遗存承载了大量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其比较分散且种类众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相关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也不足,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其认识的模糊。
“考古工作人员除了从本专业出发之外,还得要结合一整套的海防防御体系去了解,必须得请教相应的军事史学者,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些海防设施背后的故事。”王守功说,“而此前,关于山东海防的建设研究文章,多拿有限的几个设施反复来写,不仅缺乏新意而且肯定受到局限。经过这次考古调查,今后学者们将有更多的一手资料可供参考,相应的研究成果应该也能更丰富一些。”
记者了解到,作为军事秘密,这些明清的海防设施在当时就不为百姓所知,在通史类的书籍中也鲜有提及,考古工作主要的凭据就是各地方的地方志,里面一般都会有对前朝甚至本朝军事设施部署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让后来的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这些海防设施都是当地的文化底蕴,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如果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让文物消失了,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保护好这些代表抗击外侮的明清海防设施,让人们增强民族认同和自豪感。把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让文物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王守功说。
王守功表示,在考察之后,下一步,他们将拿出相应的规划,指导地方各部门加入明清海防设施的保护。“在六月到八月这期间,我们将把资料补充完全,九月底之前拿出一个‘十三五\’期间的规划,把沿海的海防设施集中、系统性地做个梳理并提出建议,打造沿海的保护、开发线路。”王守功说,同时,对于格局相对明晰、地上遗存保存相对较好但又面临损毁危险的海防设施开展本体抢救性保护工程。
海防设施保护可以和旅游开发结合
“山东地区明清海防设施的考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在蓝色经济区的范围内打造沿海文化带。”王守功说。他告诉记者,山东的海域面积和陆地一样大,明清海防设施遗存其实是文物保护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仅是陆地上的考察,今年初成立的水下考古中心将开展水下考古的调查与发掘,明清海防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下半年,国家给山东批复了四个水下考古项目,其中有三个可能会涉及到明清海防设施,这也能说明对于这一方面考古的关注已经成为下一步省文物局工作的重点之一。
王守功表示,考古发掘只是第一步,发掘之后的保护与管理才是最困难的。“海防设施应该根据其分类进行分类、分层管理,不分好,管理就会出问题,保护和利用也会陷入混乱无序。”王守功说。在他看来,各级政府都应该是文物保护的主体,而且应该拿出相应的资金对文物保护进行投入。“如果人人都只等着上面拨款,那他们拿到了资金也不会觉得珍惜,总是觉得这是给别人干活。就好比自家孩子为什么好?因为不仅有自己的感情投入,还有资金投入,这样才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事,能够好好地干。谁投资才能谁爱护。”王守功说。
不仅如此,对于靠近城市的海防设施遗存,应该把它们和旅游点结合起来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把文物保护和大众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调动全民关注、重视这些海防遗存。“烟台的蓬莱阁和水城、威海的刘公岛,这都是明清时期的海防设施,但因为保护、开发、管理得当,这些地方已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转化成了社会效益。”王守功说。
相关链接
清朝大炮也曾抗日打“鬼子”
威海荣成市成山镇附近有一处名为养鱼池的清朝海防遗存,这里曾驻扎着一支水师劲旅,曾多次击退海贼、外国军舰、倭寇的侵扰,保障了一方平安。1893年,冷兵器时代的荣成水师基地让位给近代化的威海卫军港,完成了两个时代的转换。养鱼池的存在已逐渐被人遗忘,炮台也被人拆毁。据当地老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养鱼池附近海底曾经捞出一尊大炮,由于是铁制品,因此大炮被中国军队熔炼用于制作手榴弹,抗战时期,这些手榴弹在与日寇作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尊清朝大炮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昨日,胜利大街急救中心车库门前,面包车和摊位挡住出路。要真有紧急任务,急救车还能及时出动吗?“新...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