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贾瑞君
援疆进入“文化”新阶段
茫茫戈壁滩上,两株红柳相依相偎,根紧连地下,叶相触风中,一红一白的花儿随风摇曳。在声、光、电等现代舞台艺术表现手法中,一对相爱的维吾尔族青年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震撼,催人泪下。7月3日,大型歌舞剧《疏勒之恋》在紧张排练中。
《疏勒之恋》是山东省文化援疆重点项目之一,被誉为西域版的“梁祝”,2014年10月首演以来,在新疆演艺界引起轰动。今年该剧将参加新疆成立60周年演出和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8月份将到山东省济南、东营等地演出。
此前的援疆工作主要面向经济和民生层面,一些大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援疆进入了新的阶段,文化援疆成为受援地的新需求。2010年以来,围绕完善受援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后投入援疆资金达3.7亿元,在受援四县基本完成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规划展览馆、科技文化中心“五馆一中心”建设和设施配套,提升了受援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014年更是将涉及文化援疆的内容扩展到10余项,资金投入增至援疆资金总额的20%左右。还在规划外捐助3000万元建设喀什维吾尔语门户网站,由大众报业集团旗下大众网具体负责建设。
2000多年的土陶技艺焕发新机
陶胚旋转,手指舞动,黑乎乎的泥土仿佛有了生命,很快,一个细颈敞口的葫芦状土陶瓶便诞生了。7月2日,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的土陶技艺引起了阵阵喝彩。
芒辛乡扎库比西村是英吉沙县土陶发源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制陶作坊彼此相望,土陶制品畅销天山南北及周边国家。然而进入新世纪,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土陶的辉煌盛景不再,全村一度只剩2户人家做土陶。
为了挖掘这一古老技艺,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将扎库比西村改造纳入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投入援疆资金对土陶村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新建了室外土陶体验园、景观桥平台、场景雕塑等配套设施,村庄旧貌换新颜,一个集“观光、体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2000多年前的技艺又焕发了生机。“前几年一年烧不了几窑,现在一年能烧七八窑,一窑最高能卖到8000元,土陶的好日子又回来了。”阿卜杜·热合曼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为受援地培育文化品牌,激发受援地文化发展内生动力,是山东省文化援疆的亮点之一。喀什文化资源丰富,受援四县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山东援疆坚持“一县一特色、一地一品牌”的工作思路,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投向文化产业园区基础建设,创新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条件,加快推动受援县的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品牌优势转变。2010年以来,已投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8亿元。
鲁企拍电视剧反映喀什人家
2010年10月,冠鲁集团进驻新疆。本是以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这家企业在喀什却拍起了电视剧。
冠鲁董事局东方集团总经理戴玉明说,从2013年起,他就萌生了拍一部电视剧的念头,想把喀什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展现出来。他的想法得到了山东援疆指挥部和喀什地区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写剧本,选剧组,招演员,冠鲁开始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今年6月,这部暂定30集的《喀什噶尔人家》正式开机,目前已经拍了15集,今年底将杀青。戴玉明介绍,这部电视剧以几名维吾尔族青年创业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喀什真实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呈现了一个阳光、进取、热情、善良的维吾尔族人群体形象,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反映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戴玉明表示,这部电视剧将为喀什市搭建一座走向全国的桥梁,向世人打开一扇认识喀什的窗口,也是喀什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一次有益尝试。
新闻推荐
□记者李振报道本报济南讯能源行业还是不是“金饭碗”?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2014年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情况显示,与能源相关的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排名仍较为靠...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