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原
本报实习生郭晴
支教,成为不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支援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体现了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同时,社会上也有质疑的声音,比如支教的功利性,支教内容欠缺设计,时间短没有实际效果,从组织形式上表现为零散、少规范等。支教路在何方?本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支教跟想象的不一样”
“我们接触到的孩子有不少是问题少年,一般大家会觉得贫穷地区的小孩很乖很听话,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甚至有攻击性的语言以及暴力性的行为,闭塞的环境和落后的教育使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目光也相对短浅,甚至孩子们认为未来,就是跟他们的父母一样,早些嫁人、娶妻生子或是去城市里打工挣钱。”从贵州地区支教回来的陈鹏这样说。
陈鹏,是济南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入学以来的每年假期都会参加偏远地区的支教。据陈鹏说,这支支教队伍的志愿者中不少人表示,去了以后才发现支教跟自己想象的有太多不一样。
“我猜测农村学生最需要的是实际的社会生存能力。我不是说什么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而是最简单的,比如说怎样沟通,怎样表达自己,怎样在一个群体中让自己得到表现,甚至比如怎样在简单的商品交易中赚取差价等。我当时猜测,学生们最需要的不是考上大学,反倒是考不上大学以后怎么办,怎样改变生活,怎样在务农以外寻找到不同的出路。”陈鹏说。
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地区环境穷僻落后,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依然是传统的“不听话就要狠打”,这种身体暴力无形之中也滋生了孩子的叛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也远远不够,以往头脑中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期待也成了幻象。这些归根结底是他们对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了解不够。
支教应该“支”什么
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城市素质教育发展较好,而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大多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们虽然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却很难实施素质教育,一些素质拓展类的课程鲜有开设,就算有开设也没有老师上,而是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达到开设的目的。因此支教要教的并不全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尽量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增设大量的素质拓展课程。
“支教的内容必须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告诉那里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教会他们必要的切实可行的生存技能,即使我们不会,也应该以捐款的形式资助专家去指导他们。不可否认,脱离贫困才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谈命运的改变。”对支教这一问题,山东大学赴云南支教的大二学生刘阳有着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比贫困地区小学的课程设置与城市小学的课程设置,记者发现他们少了“自然”、“科技”、“社会”、“思想品德”这几门科目。支教志愿者、教育专家、网友们认为,支教应该多教这些内容:实用的生活常识和养生知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一些故事来引导教育;关注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表达课程;急救和医护知识,比如紧急情况的处理,治疗感冒等一些小问题的医疗科普,还有一些辟谣的科普也很重要;另外还有自然和地理知识,包括身边的科学常识,植物、动物习性;省市行政区,风土人情等;教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鼓励他们阅读,讨论,思考,提问。
推行义工制度化很有必要
陈鹏告诉记者,他眼看着原来内向自卑的孩子开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敢在大家面前介绍自己踊跃发言;眼看着开始连坐也坐不住的“捣蛋鬼”,竟然坚持完成了长达20公里的“夜行军”……身为支教老师的自己,看到他们的一些改变,感到很欣慰。
“在这短短21天里,我们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对我们没有抵触心理,并很快和我们建立起了信任。然而,一旦我们离开,他们就会形成心理落差,对自己平时的老师、平时的学习生活进行叛逆。因此我觉得,如果可以,支教时限长一些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但支教活动缺乏的是长期在贫困地区坚守的人。而大学生由于自身各种限制,无法长期参加支教。贫困地区支教的队伍去了一拨又一拨,却无法真正解决孩子们的困难,热心救助难以维持。
另外,近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去支教开始不再“纯粹”,“支教可以赚学分”、“支教有利于入党”、“支教能‘保研\’加分”……造成了各怀心思的志愿者涌入。当然,部分学校对待志愿者的这种考核评价办法,也使得志愿活动弥漫着功利性的色彩。
也并非完全如此。“我们的队伍是最穷的,我们单纯的就是为了帮他们,我们没有奖励,路费饭费都是自己出。”陈鹏告诉记者,“当然我们希望得到奖励和资助,只不过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支教这件事,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
大学生支教可否推行义工制度化?记者了解到,许多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已经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义务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义工服务队伍中。义工制度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义工条件、权利、义务、登记、编号、服务规范、考核方式及社会组织的责任、造成损害时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对义工的回馈等。比如日本有50%的国民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泰国政府为倡导志愿服务风气,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到贫困地区做1年的志愿服务,服务满1年后,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一份好工作;法国的志愿服务则走向法律化;美国的志愿者是有报酬的。可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们之所以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义务服务事业,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内心的自发“善行”所致,而义工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其作用也功不可没。我国义工群体不断壮大,只要能设计合理有效的义工制度,鼓励并引导更多的公民投身到义工服务领域,义工服务将会成为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健康发展的巨大的辅助力量和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济南8月19日讯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今天在济南成立,副省长季缃绮出席并致辞。季缃绮指出,成立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推动高层次人才交流和政产学研...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