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音乐学院几天前举行的一场钢琴演奏会上,因不满观众席中孩子持续发出的声响,87岁德国钢琴家约尔格·德慕斯中断了演出,并用德语申饬了几句。虽然演出很快继续进行,但这场高艺术水准的演出和这段不和谐的“插曲”,却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无论是音乐厅、电影院、图书馆这些需要安静氛围的场馆,还是机场、地铁、商店等公共场所,“熊孩子”的存在一直都是令人头疼的难题。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既然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孩子拒之门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对付这些既“可爱”又“可恶”的“熊孩子”们?
咋回事?
“熊孩子”无处不在“惹人烦”
作为全省文化艺术中心,济南经常有各类文艺演出等活动。济南“熊孩子”的杀伤力,记者在多年来从事文化报道中也是深有领教。无论是音乐会、钢琴演奏会,还是歌唱演出;无论是在珍珠泉人民礼堂、山东剧院,还是更为高大上的山东会堂、省会大剧院,都会发现五六岁左右的孩子随意在过道跑动,或者坐中间的孩子频繁上厕所,每次都需要一排人起身让道,甚至有坐在前排的孩子试图爬到舞台上去……
电影院就更不必说,来自儿童的噪音几乎是“标配”。某次一部警匪片中,坏人中弹的镜头大概有点逼真,一个孩子当场大哭,并在随后半个多小时里不断要求离开,但家长坚持“快完了,看完再走!”所有观众在孩子的哭声中看完电影。豆瓣网上一个网友干脆表示:等我有了钱,开 一家电影院就叫“安安静静看电影”,12岁以下的孩子一千元一张票!
前段时间,郑州图书馆新馆开始运营时,大量读者投诉“图书馆成了儿童游乐场”,孩子们喧宾夺主,或是来回跑动,或是给书架上的杂志“搬家”,还有孩子随地小便。读者受干扰,图书馆也不堪重负,只好表示“暂不再接待14岁以下孩子入馆”。
“熊孩子”背后是“熊家长”?
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出中断事件被披露后,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人认为,表面上大家批评的是年龄小、自控力差的孩子,其实家长才是众矢之的。网友“幸福来敲门”说:“真正令人反感的不是孩子,孩子毕竟不懂事,是家长的错误处理乃至溺爱纵容,既教坏了自家孩子,又伤害了公众利益!”
的确,很多由孩子引起的公共冲突中,倘若家长能够明辨事理耐心解释,不少人也能接受,毕竟大家都有一颗尊老爱幼之心;假如家长心安理得并振振有词,认为你就得无条件接受孩子带来的噪音或烦扰,很多人就觉得不能忍:“凭什么大家都得让着你家孩子?”
某空姐所写的网络热帖《不要再跟我说“等你有孩子了……”》中说:相信大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飞机上遇见熊孩子了,那天一个孩子约4岁,一直踢前面座椅的靠背,时不时还嗷嗷叫,熊家长象征性说了两句就放任自由了。被踢靠背的小哥回头狠狠瞪了熊孩子一眼,孩子吓哭了,熊家长立马说:你和孩子计较什么?等你有孩子了……这两年,“熊孩子”成了热门话题,家长们总是说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李双江和梦鸽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吧!当他有一天不再是一个孩子,离开了你给他搭建的堡垒,立即就会感受到来自全世界深深的恶意,这个世界已经忍他很久了。
该咋管?
图书馆:给孩子设“阅读专区”
由于环境高雅、氛围温馨,图书馆历来是家长带孩子接受艺术文化熏陶的首选之地,也因此成为“熊孩子”出没的高发地。郑州图书馆对儿童关闭大门的做法一度引起广泛争议。多数人认为,文化场所对孩子“一拒了之”的做法失于简单粗暴,提出应当由主管部门采取更为妥善的措施来兼顾双方。
济南市图书馆(以下简称“市图”)也曾有类似烦恼,据市图综合部王主任介绍,在市图刚开馆时,12岁以下儿童活动范围都在共同的儿童借阅区,也存在一定的混乱情形。该借阅区位于一楼,因此往往读者一走进大厅,迎面而来的就是孩子乱跑乱吵的场面。“在读者建议下,今年9月1日起,正式分离出了8岁以下儿童阅读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个名为“少儿数字体验区”的区域,专门针对低龄孩子的特点,还设置了娱乐设施,让孩子可以边玩边阅读,彰显亲子氛围。
王主任介绍,目前这种做法也是各地图书馆普遍推行的方法。杭州市图书馆更为直接,在主馆外部单设了一个少儿馆,有独立出入通道。山东省图书馆也单独设有少年儿童图书馆,与主馆不在一起,专门为3-16岁少年儿童服务。
家长:有些场合不适合孩子去
图书馆可以尽量为孩子开辟独立的空间,但剧场、影院却办不到。对于那些坚持不让孩子“输在艺术教育起跑线”的家长们,有网友建议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与途径:“要根据孩子年龄、接受度来挑选剧目。儿童剧当然没问题,不太长的歌剧、芭蕾勉强可以,但是需要观众保持绝对安静的独奏会,就未必合适。或许,在家听唱片先体验一下,根据孩子的接受度和可控性再带进音乐厅,才更明智。”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严肃的音乐会需要绝对的安静,孩子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没有达到欣赏的标准,艰涩的乐曲对他们来说也并不合适。她认为,“让孩子接触剧场音乐会的更好形式,是设置类似音乐开放日这样的活动,专为孩子们开放,舞台形式和音乐家都会有更大的宽容度。”
同时,如果家长以熏陶的名义生拉硬拽孩子听不适合他们的音乐会,很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孩子在观看过程中受到的束缚和压抑,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的认知,甚至让他们对音乐本身产生抵触情绪。
熊孩子之所以“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尚未掌握在特定场合下应该如何表现的社会规范。家长固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应选择适当的教育环境,同时设立明确的界线,让“熊孩子”早点成长为一个“小公民”。(本报记者 李雪萌)
新闻推荐
“2011年我来到长清工作,如今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我见证了长清‘十二五\’期间城区面貌的日新月异。在我看来,城区面貌的改善不仅仅是建了多少座高楼,种了多少棵绿化树,更重要的是关乎我们日常生...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