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降,以山东半岛为始发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繁盛时期。随着登、莱二港的关闭,板桥港成为山东半岛唯一对外口岸,“板桥控东南海道,风飘信宿可至吴楚”,又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胶西当登、宁海之冲,百货辐凑……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进一步促进了板桥镇经济的发展,东南、西北各路商品,除通过河运和陆运流向南方外,多集中到密州板桥镇中转,或在此就地交易,东南沿海各地海运到北方的商品,也多在密州板桥镇港口卸货上岸。《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谈到,“来自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船运见钱、丝、绵、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板桥镇成为南北货物贸易的中转站,这里各地客商过往日众,是当时两广、福建、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商品的集散地,海运胜过杭州和宁波,其贸易额与济南持平。据《宋会要辑稿》载,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以前,天下诸州商税额中,1万贯至3万贯的共95个州县,密州在京东路17州(约为今山东全部和江苏、安徽、河南一部分)中排第9位,“岁二万九千一百九十六贯”;到了宋神宗熙宁十年,则一跃而居首位,“三万六千七百二十七贯二百五十六文”。这一年,密州的商税额是36727贯250文,登州是5390贯708文,莱州是6241贯375文,徐州是16203贯,青州是20316贯605文。对比可知:密州大约是登州的6.8倍,是莱州的近5.9倍,是徐州的近2.3倍,是青州的1.8倍。青州和徐州都是北宋时期的大州,商贸税收却只有密州的一半左右。而同属于山东半岛三大对外口岸的登州和莱州,由于港口功能的转变,其商贸税收的总和只相当于密州的1/3。密州板桥镇的贸易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对外海上贸易获利颇丰,许多商人、富家大户及相关阶层的人们,纷纷参与到与高丽、日本及其他海外诸国的贸易之中,密州板桥镇商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沿海运输业的发展,“船舶之利颛于富家大姓”,从事船舶运输业的“富家大姓”都获得了实惠。
(王磊)
新闻推荐
中共胶州市委关于制定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胶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