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云谷编者按
2015年7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台、市新闻中心主办,市文化馆、各镇办综合文化站承办的首届“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启动,吸引了全市近3000名选手、400余个节目参赛。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明星”们在舞台上掀起了最炫“胶州风”,奉献给了广大市民一场场绝美的文化盛宴。经过海选、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五个赛程,33场比赛,最终决出了冠、亚、季军和最佳新人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具潜力奖、最佳表演奖、最佳人气奖等奖项。
1
刘正海
习武55年来,他每天3点起床,跑步练功,潜心研究武学,热衷教授学生,武术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就是青岛市武术协会常委、我市武术协会主席、三铺龙拳研究会会长、三铺龙拳第八代传承人刘正海。在“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的决赛中,刘正海带领的三铺龙拳代表队所表演的武术节目《三铺龙拳》技惊全场,让评委和观众充分领略了中华传统武术散发的无穷魅力,最终夺得亚军。
三铺龙拳是青岛市和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青岛市武术锦标赛中,我市三铺龙拳代表队已连续四年蝉联团体冠军,去年8月以来,该代表队参加青岛市全运会、青岛市第18届武术锦标赛、第二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和中华武术国际邀请赛,共收获56金、43银、51铜。为提升胶州的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刘 欣
在“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的决赛中,刘欣主演的方言小戏《娘仨参赛》喜获亚军,并代表我市参加了青岛市方言大赛,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12岁的刘欣是里岔镇高山沟村道德秧歌队年龄最小的成员,但演起戏来,丝毫不逊于老演员,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戏,但凡有刘欣上场,总是掌声不断。
刘欣的妈妈跟着自己的父亲学过几年茂腔,后来为生计所迫放弃了舞台。从小因着妈妈的悉心教导和耳濡目染,刘欣也喜欢茂腔。但是因为几年前一场车祸,家里欠下大额债务,还要供刘欣的姐姐读大学,并没有闲钱供刘欣学戏和舞蹈,她只能跟着老艺人和视频模仿。参加市民才艺秀的海选、初赛和决赛,是刘欣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而她自己也因为出色的表现为观众所喜爱。
3
冷 凯
在“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决赛中,冷凯凭借一曲茂腔选段《观灯》夺得季军。他用小生和花旦唱腔交替,把原本是女扮男装去观灯的赵丽蓉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冷凯今年14岁,就读于市二十六中。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奶奶爱听戏,小冷凯也跟着听,这一听就入了迷,四五岁就开始了有模有样的学唱戏,在村头给爷爷奶奶大叔大婶们来上一段,毫不怯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师自通的小冷凯凭着对戏曲的满腔热情,成为村里、校园里的戏曲小明星。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戏曲,原本住在洋河镇冷家村的冷凯父母贷款到城里买了一套二手房,方便孩子拜师学习。在现任老师张美香的精心指导下,冷凯的演唱基础进一步打牢。我们期待他今后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4
邱启航
邱启航,市民才艺秀最小参赛选手,“最佳创意奖”获得者。“绿衣裳的小青蛙,眼睛鼓鼓身体滑,嘴巴宽宽又大大,声音好比歌唱家”——拥有甜美嘹亮的嗓音,身着草绿色青蛙服的小萌娃,就是人见人爱的“青蛙小王子”。邱启航来自铺集镇小寺村,3岁时便展露歌唱天分。在父母的鼓励下,邱启航参加了多次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今年只有6岁的他,是一个具备大方舞台风范、准确音准节奏、清脆洪亮声音以及乐感优秀的“小小歌唱家”,特别是他纯真可爱的表演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在铺集赛区初赛中获得了全场最高分。
5
李 康
“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火爆进行的同时,我们在大街小巷宣传栏内张贴的海报上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他不仅阳光帅气、还能将古老的民族乐器唢呐演奏出时尚的气息,他就是青岛五王大赛“琴王”的获得者李康。在市民才艺秀的比赛中,他担纲评委,并为选手颁奖。
李康出生在一个民乐之家,自幼对中国的民乐、特别是唢呐有浓厚兴趣,5岁时随父亲学习唢呐演奏。上初中时,李康拜著名唢呐演奏家、教育家刘炳臣为师,每个周末自己坐火车穿梭于胶州和济南之间。披星戴月的付出赢得了圆满回报,2005年,李康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他先后师从国家级唢呐大师段学礼、左继承、石海彬,曾多次在国内各大音乐比赛中获佳绩,并先后出访亚、欧、非十余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获得高度赞誉。
6
孙 芳
在熟悉孙芳的人眼中,她是一个热情的“贴心大姐”,一个痴迷粤语的音乐爱好者,却一直缺少登台演出的机会。在朋友们的鼓励下,2015年7月,孙芳报名参加了“群星耀胶州”市民才艺秀,获得“最佳人气奖”。
孙芳说,参加市民才艺秀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热爱唱歌,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自己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小红旗同学会中来,向贫困学生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的歌声中有着自己的经历在里面,唱起来才会如此投入。”孙芳称,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参赛的这首经典粤语歌曲更能传达出她的情感。8年前,孙芳的丈夫不幸遭遇车祸去世,她挑起家庭的重担独自带着年幼的女儿生活,那段不幸的人生经历让孙芳更加坚毅和乐观,也为她的歌声增添了无限魅力。
7
王玉美
王玉美,胶州大鼓传承人。从小,她的歌声就被大家喜爱。12岁时,她成为合作社的文艺骨干,常常到县里参加文艺汇演。上世纪70年代,胶州大鼓风靡一时,王玉美凭借优美的嗓音和戏曲方面过人的表演天赋,被借调到文化馆跟随高新阁老师学习胶州大鼓,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后天的刻苦勤奋,使王玉美在传统艺术的舞台上越唱越红。如今,王玉美的同龄人都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她却在一线为胶州大鼓的发展到处奔波。“民族艺术就是血脉,现在胶州秧歌、茂腔、八角鼓这些具有胶州民俗特色的艺术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鼓要是能推上去,我也就没有遗憾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王玉美不断创新,在原有曲牌音乐的基础上加入当代的故事内容创作并演出的胶州大鼓《买东西》,不仅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更让胶州大鼓重续辉煌。
8
姜绍坦
姜绍坦,集市上的歌唱家。46岁的他是胶东街道办事处南庄四村人,现在主要和妻子在集市上卖衣服。每当摊位支好后,他在集市上的小型演唱会就开始了。姜绍坦自幼喜欢唱歌,“唱歌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既能开阔胸襟,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1997年,姜绍坦因意外导致右腿大部分截肢,内心烦闷时,他就唱歌排解,渐渐地走出了那段沮丧低迷的时期,开始乐观面对生活。这位身残志坚,爱唱歌的乐天派不仅用歌声感染着周围的人,也招揽了不少顾客,大伙说:“就是因为你唱歌好听,才来买你的衣服”。现在姜绍坦成了集上十里八乡的名人,每天他都把练好的歌曲唱给大家听,一直唱到设备没有电为止。现在,姜绍坦拥有幸福的三口之家,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将携手音乐、相互关爱支持,为他人带去更多快乐。
9
赵国田
赵国田曾经经营着一家远近闻名的“远程包子铺”,虽然生意红火,但他仍惦记着自己的爱好——山东快书。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快书小段《夸洋河》,介绍了洋河的山水风光、好人好事,洋河的情、景、人、物融入作品中,笑点不断,引得现场观众欢笑连连。上初中时,赵国田就对山东快书有着浓厚兴趣。后来,他师从山东快书大师孙镇业的徒弟吴燕国老师,刻苦学习山东快书的打板、唱腔等技艺。“山东快书作为山东传统的曲艺形式,应该得到保护和发扬”,赵国田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有着自己的优势。它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题材也是丰富多样。“每次说上一段山东快书,就感觉精气神都有了,整个身心都轻松舒畅了许多。”
10
冷云谷
61岁的他,外表普通,话语朴实,但京胡一上手,一股气韵迥然身前。才艺秀舞台上,自学成才的冷云谷,一把京胡技惊全场。十几岁时,村里有宣传队,经常组织唱样板戏,从那时起他就被京胡悠扬婉转的声音吸引,经常跟着听,偷偷地跟着演员学。后来跟着建筑队到青岛施工,中间买了京胡,虽然工作很忙很累,但闲暇时还是会拉上几曲,和工友们一起乐呵乐呵。90年代末,冷云谷回到洋河冷家村,他克服了没有老师、不懂简谱的困难,自己买相关书籍,从电视上听老师讲京胡,纠正缺点,提高技艺。他还买了录像机,把电视上讲授京胡的视频、京胡演奏名段等录制下来学习。如今,网络是他学习的主要途径,每天观看学习李祖铭、王鹤文、王彩云等京胡名家的视频又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新闻推荐
中共胶州市委关于制定胶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胶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