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为官之德在于清廉

来源:烟台晚报 2016-08-18 13:31   https://www.yybnet.net/

登莱夜话12

殷成明

清廉是为官之德。自古以来,清廉,既是官场制度的要求,更是平民百姓的期待。

千百年来,许多从登、莱地区走出去为官的人或外地来登、莱地区为官的人,都将“清廉”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官德———“清廉”的理解。比如:“四知太守”、东莱郡太守杨震;“一钱太守”、牟平人刘宠;乾隆皇帝儿时的老师、文登人徐士林,等等。他们既是登莱人引以自豪的清廉之官,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为官之楷模。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读懂“清廉”二字的真正涵义。

杨震,字伯起,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他从少年起就特别聪明好学,通晓经籍、博览群书,长大后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从20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设塾授徒,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杨震教授的学生,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东汉名臣虞放、陈翼就出自他的门下。他50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任内唯才是举,先后为朝廷推荐了许多优秀人才,但从不谋取私利,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记载,杨震卸任荆州刺史后,授命出任东莱郡(治所在黄县,今龙口)太守。上任时,他路过昌邑县(时在今巨野县南部与金乡县西北部交界处),当时天色已晚,便宿在县城。他在任荆州刺史时曾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此时正任昌邑县令。王密得知大恩人杨震来到了县城,赶紧去看望。晚上,他又怀揣十斤黄金送给杨震,以报答杨震的推举之恩。杨震非常气愤地对王密说:“老朋友了解你,你为什么不了解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惭愧地怀揣十斤黄金离开了。后来,世人便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四知太守”。

东汉元初四年(117),杨震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代刘恺为太尉。

杨震以清廉之称被载入史册,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南宋著名学者、史馆检阅、国史宏编钱时《两汉笔记》云:“杨震不受馈金,未为高节,而何谓无知之语,则诚士大夫律已之端。常存此心,内省不疚,暗室屋漏,无异十目十手之时,则庶乎其不欺矣。”清代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云:“杨震不受遗金,四知之言,可质天地;并欲清白传子孙,卒能贻泽后人,休光四世。后之为子孙计者,何其熏心富贵,但知贻殃,未知贻德耶?而关西夫子杨伯起,卒以此传矣。”

东汉延光三年(124),杨震遭人诬陷被罢官,返乡途中饮鸩而卒。杨震去世几十年后,东汉又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清廉好官,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一钱太守”的刘宠。

刘宠是东莱郡牟平县(时牟平县治所在今烟台开发区古现村)人,汉室宗亲,为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年轻时跟随父亲刘丕学习,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有仁惠之政。之后连续担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

在任会稽郡太守时,他简除烦苛政令,严厉查处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被升职入京。他离开会稽时,山阴县(会稽郡首县,今浙江绍兴县)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刘宠说:“各位父老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我们而去,我们特意来恭送。”说完,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送给刘宠。刘宠十分感动地说:“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吧!”可是,这几个老翁执意赠送,刘宠不收,他们不肯离去。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行至西小江时,他仍把一文钱币扔到江中,以示还给会稽。因此,后人称他为“一钱太守”。

刘宠入朝后任将作大匠。后来,历官宗正、大鸿胪、司空、宗正、司徒、太尉,成为朝廷重臣。

刘宠前后连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他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而他的清廉事迹也影响后世,被称为“二十四廉”之一。刘宠清廉简朴的美德,载于《后汉书·循史传》,被后世奉为楷模。

西晋史学家司马彪云:“宠前后历二郡,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南宋学者徐钧诗云:“门无吏扰夜安眠,前守何如此守贤。却是山民缠旧习,区区相送尚持钱。”清代乾隆皇帝诗云:“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清初官至广西、浙江两道监察御史的宁海州午台南塂村(今属莱山)人杨维乔诗云:“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清乾隆年间恩贡、宁海州史家疃(今属乳山下初)人宋克智:“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五乡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曾被乾隆皇帝称为“一代楷模”的清廉高官,他就是乾隆皇帝儿时的老师、文登人徐士林。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生于贫寒农家,自幼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后升礼部员外郎;雍正五年(1727),任安庆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年(1740),任江苏巡抚。徐士林历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清光绪《文登县志》记载,士林“立身端方,历宦途不为干谒。其任京师,非公务未尝遽与公卿接;比为道、府,与督抚、蕃臬交,未尝一有馈送,其守身之严谨可知也。”

据清光绪《文登县志》记载,徐士林在任礼部员外郎期间,曾受命到宝坻县勘察灾情,到文安县视察堤坝建设,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始终以清廉耿介自律,废寝忘食地工作,未曾有丝毫懈怠。办完公事离开这些地方时,他从不收受一文钱的礼物。他在任安庆知府时,大力推行改革,“陋规革除殆尽”,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他却没有领取常俸以外官府应该给予个人的银钱,他的生活也因此非常清苦。当时,他每天只是“蔬食菜羹”,然而却觉得非常恬适。

乾隆四年四月,徐士林授江苏布政使,他“单车之任,村仆三人,行李一囊而已。”次年,他出任江苏巡抚。当时,吴地风俗奢侈,游惰者多。他号召乡绅们要为百姓做表率,纠正奢侈浪费陋习,提倡勤俭节约之风,并以身作则,衣不求华,食不厌蔬。他曾在沧浪亭设“五簋(guǐ,盛饭的器皿,也用作礼器)脱粟宴”,粗茶淡饭宴请同僚、下属和当地乡绅,而且敞开厅门允许百姓观看。这种招待既不铺张,又不失于礼数,被称之为“徐公宴”。从此江苏风习迅变,设宴必以节俭为本,不铺张浪费。徐士林操守廉洁,没有钱给自己置办好的衣服。在任江苏巡抚时,他冬天穿的皮袄已经不知穿了多少年,以至于皮子上的毛全都掉光了,成了秃毛皮袄。有一年冬天,徐士林率僚属到当地贺冬至节,因天寒衣薄,他被冻得直流鼻涕,按察使包括就把自己的貂皮大衣借给徐士林用。徐士林刚穿在身上,竟忘了穿的是别人的衣服,还是“涕唾交挥”。家童连忙对他耳语说:“这是包大人的衣服。”徐士林这才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当,便连忙向按察使大人道歉。

徐士林任江苏巡抚时,“操守廉洁,囊橐萧然。”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他自己仅有的那点钱,连办丧葬的费用都不够用。江苏各地督抚纷纷捐资为他办丧事,但都被他弟弟徐士楹一一谢绝了。

说完杨震、刘宠、徐士林的故事,我想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的张伯行。张伯行是河南仪封(今兰考)人,进士出身,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他从来不受属下分文赠礼,备受康熙的称赞,因而晋升为福建巡抚。到任以后,一些僚属门生、至亲好友纷纷携礼前来祝贺,都被张伯行严词拒绝,但送礼者仍不乏其人。为杜绝送礼者,张伯行便写了一首《禁止馈送檄》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份;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一些送礼者见此檄文,不敢自讨没趣,均悄然离去。康熙皇帝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左传》云:“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官员有着特殊的职业属性,攸关民风教化、天下向善、社会治理和社稷安危。重一钱,而知修身自省;重一钱,而正官风官德,而能廉洁奉公,则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政府清廉的形象自能得以树立。

新闻推荐

肺癌发病呈现年轻化女性化趋势, 若早期能发现肺癌,其治愈率可达65%

YMG记者庞磊12月8日7时至12月10日12时,北京市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也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去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把大气污染认定为致癌物,严格...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为官之德在于清廉)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