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超
时光如流水,人的一生什么都可以忘记,然而关于母亲的记忆却愈久弥新。多年来,母亲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母亲的勤勉、和蔼和很多动人的往事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感动着我,令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忘却。
母亲是金沟寨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嫁到芝罘区大海阳村,当时村里人都夸母亲是最好看的新媳妇。父亲的先辈原本颇为殷实,后来在解放前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父母结婚时住的是租来的房子,连结婚时的大小摆设,都是临时借来充门面的。父亲远在上海公泰织布厂工作,仅每年春节回家探亲。当年,父亲婚后即远赴江南,把年迈且常年卧床不起的祖母留给新婚的母亲照料,当时是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形势很差,柔弱年轻的母亲如何担起这副重担,又如何度过异常艰难的岁月,邻居和亲戚们都在拭目以待,母亲当时的压力难以想象。
很快,邻居发现新媳妇非常友善厚道,并且对邻居家的事很热心,时间不长就结识了很多好邻居。闲暇时候,年老、年轻的女人都会找母亲拉呱聊天,说说家事,谈谈天下。聊天中,邻居得知出身于大户人家的母亲针线活儿非常好,赶巧当时的烟台街绣花产业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家庭手工绣花作坊遍布城乡各地,于是母亲和另外几个手艺不错的姐妹加入到街道绣花社,到那里领活儿回家绣。母亲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家庭绣花的工作一做就是三十多年,从此一边儿绣花,一边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母亲成为当时仅有的,仍在绣花的老绣花人。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邻居们总能看到早起的母亲架起绣花撑子准备穿针走线。早饭过后,当针针线线正在灵巧的指间穿梭的时候,邻居们便会围拢过来,母亲便在和邻居们的聊天中勤勉地开始了一天又一天的绣花。一幅幅绣品总会按时按质交工,多次受到分管组长的高度评价,并获得先进称号。六十年代,由于母亲勤俭持家,靠辛苦收入和父亲的工资终于在大海阳东街购下了一个小四合院,有了属于自己的房产。到了七十年代,家里安装有线广播,从此母亲和邻居们可以通过电波及时了解国家大事,邻居间的话题顿时增添了新的内容,谈资不再限于家长里短,领域越来越丰富。
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五十年以前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是难以想象的,很多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烟台街上每年都会涌入不少沿街要饭的外地灾民。一天晚饭时,沿街乞讨的一对姐弟敲开了我家街门,母亲把他们领进来吃饭,临走时又送了不少食品。六十年代末的一个春天,我到市场买了几个品种好的苹果回来,邻居家的大儿子看见了,叮嘱我吃完把苹果核留给他,看看能否育苗,回家和母亲说了后,正在炕上绣花的母亲立即叫我留下两个最好的苹果送过去,告诉我说:“苹果虽然挺贵,既然邻居有需要,咱不能给人家核,就给他苹果吧。”我把母亲的话转述给那个大哥哥听,他非常感动,连声说:“你妈妈心真好!”
后来,父亲从上海调转到济钢,每年春节照例回家探亲。济南周边的大红枣非常有名,每年父亲都会带来很多,于是每年腊月,邻居都会收到母亲送的大红枣,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家家户户便对每年都会收到的这份礼物格外看重和珍惜,经常把红枣用在过年的大饽饽上。母亲的勤俭过日子是出名的,虽然节俭,但绝不穷困,在邻居眼中,我们家是比较富足的,因此谁家有急用,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而母亲总是有求必应,从来也不催要,至今提起母亲,上了年纪的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赞扬。
晚年的时候,母亲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孙女孙子,总是教导他们要做诚实的好孩子,不可以说谎话,不要怕吃亏。由于母亲常年辛苦劳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她很坚强,从来不愿给后辈添麻烦,每次回家问情况,总是回答挺好。其实我们哪里知道,当时的她正在强忍着病痛的折磨,想到这些我便倍感内疚。八年前的冬天,母亲走了,得知噩耗的亲戚朋友莫不痛哭流涕。母亲虽然走了,但是她却仿佛从未离开,她的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她善良、质朴的风范和许多往事留给子孙后代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
新闻推荐
YMG记者曲彩云实习生黄蕾通讯员王晓鸽卢沟桥的枪声,燃起了胶东人民抗日救亡的激情。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东省委派一批共产...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