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是今天学校和家长通用的教育方法。如何恰当、理性地进行赏识教育,着实是一篇大文章。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是赏识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他的儿时成长历程,足以让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启迪和借鉴。
1917年,年仅6岁的季羡林跟随叔叔到济南读书生活。儿时的生活,季羡林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贪玩、喜欢读小说、看闲书,正如他在自传中说的:“到济南求学后,说句老实话,我当时并不喜欢读书,无意争强,对大明湖蛤蟆的兴趣远远超过课本。”按照季羡林原先的打算,自己中学毕业后,能当上一个小职员,抢到一只饭碗,继而浑浑噩噩地、甚至窝窝囊囊地过上一辈子,就算了。一切的改变,是在读北园高中期间。
北园高中,也就是旧山东大学附中,这里的老师水平极高,尤其是国文方面。王昆玉老师,研究国文造诣颇深,出版有自己的文集。一次,王昆玉布置了一篇作文,题为《读〈徐文长传〉书后》。季羡林写得很是下功夫,王昆玉老师的批语是“全校之冠”。这次赏识教育,让少年季羡林的积极性一下子提起来,他再也不愿意有不好的成绩。一改过去贪玩不用功、得过且过的习惯,开始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在期末考试是甲等第一名,第二学期又得了甲等第一名。
北园高中附设于山东大学之下,当时兼任山东大学校长的是省教育厅厅长王寿彭,他是著名书法家、前清状元。王寿彭有言在先,如果谁连续两个学期得甲等第一名,自己就题写一幅字相赠。1927年5月,16岁的季羡林连续两个学期获得甲等第一名,于是王寿彭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王寿彭给季羡林题写了一副对联: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并盖上“王寿彭印”和“癸卯状元”两枚印章。另外又给写了一个扇子面,把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诗恭录在上面。在扇面末端,王寿彭题写:“录《樊榭山房诗》,丁卯夏五,羡林老弟正,王寿彭”。季羡林是全校唯一获奖者,成了师生关注的焦点。
晚年,季羡林回忆说:“在北园高中读书期间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夸大一点说是一种质变。”他由衷地感谢那里的几位老师,包括王寿彭校长和王昆玉老师。姜炳炎
新闻推荐
客场挑战北京国安,这是山东鲁能本赛季第一次在中超迎来如此阵势的“天王山战役”。鲁能需要继续获胜逼近联赛领头羊的宝座,御林军则唯有获胜才能继续保留争冠希...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