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栋楼房最大的特色是屋顶和门楼。主楼和附楼的楼顶,为中式建筑的庑殿顶(主楼屋顶顶部已损毁),覆早期机制红色板瓦。东北和西北各有一凸出塔楼。附楼为两个庑殿顶结合,墙体全部为青砖砌成。为了风格统一,楼顶的碑式烟囱也是四角翘起。一楼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有一个亭子式样建筑,中式挑檐攒尖顶。东面的为大门,设计尤为精美。里外有两道门。外侧门两边各有一根浅红色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石柱,两柱之间,为圆形木梳背拱形砖券,柱子底部为水泥仿中式下方上圆柱础。脚下为水磨石地面和四级石岛红台阶结合。
在烟台近代史上,仁德洋行曾经留下过重重的一笔。我们今天要说的建筑,便与仁德洋行有关。它是曾担任过仁德洋行经理人的莱阿斯特在烟台的居所,位于今海军某医院院内。先从仁德洋行的创办者说起。19世纪80年代,英国北爱尔兰传教士詹姆士·马茂兰(即老马茂兰)夫妇来烟台传教,发现胶东一带的妇女心灵手巧,但大多闲居在家,生活贫苦,就打算把这些廉价劳动力组织起来,教授她们编织花边,销往海外。老马茂兰夫妇“遂设教会手工学校于烟埠”,后改名“培真女校”,专门收衣食无着的贫苦女子入学,半天学习《圣经》,借以识字,半天由老马茂兰夫人教授织花边,“故辗转流传,几乎人习其艺,历年以来,借此艺为生活之妇女,烟台一埠,数以千记”。烟台广大农村的妇女,借此有了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光绪十九年(1893年),老马茂兰在烟台大马路创办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贸易公司,中文名称“仁德洋行”。因享受关税豁免权,加之人工费用低廉,仁德洋行很快成为山东外贸之首,“二十世纪初,资金积累已达五六万之巨,为外国资本在烟台最大的一家”,不仅在青岛、济南设立分支公司,在威海、上海等地设有联合股份公司,还到香港注册。洋行内部设茧绸、发网、花边、印刷、进出口五个部门。洋行上层高管多为英籍人士,各业务部门则由熟悉本地情况的中国人协助打理,各级职员200余名,工人则有300多人。美名远播的烟台绒绣就是20世纪初,由仁德洋行从欧洲引进烟台的,出口到美国的烟台绒绣产品,大受欢迎。除了做进出口贸易生意,仁德洋行还开办培真中学、小学、幼稚园,在烟台三马路建立奇山基督教堂。仁德洋行还拥有当时烟台最大最现代化的印刷厂,出版发行烟台唯一的一份外文日报《芝罘日报》。又开设了专为在烟外国侨民服务的电影院,初名“月宫电影院”,在烟台领事路附近,因地方狭窄,后又与德商道孚洋行在朝阳街路南合办“金城电影院”。1916年,老马茂兰病逝于烟台,仁德洋行业务由老马茂兰夫人接管,具体事务则从上海聘请英籍经理人莱阿斯特、利德两个人负责,直到1925年,由老马茂兰的长子大马茂兰正式出任经理。因史料匮乏,我们今天对这位仁德洋行曾经的经理人几乎一无所知,只能透过他在烟台的这栋居所,遥想当年。这座坐西向东的二层楼房为砖石结构,带阁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楼呈方形,西边的与之连接的附楼呈头朝西的“丁”字形。因距海不远,出于保温考虑,整栋楼墙体厚达半米。腰线的石材为荣成石岛红,腰线以下为水泥做十字缝处理,以上则是水泥砂灰拉毛工艺。贴近地面部分,则用石岛红砌成方形的地下室通风口。北立面窗户之间起柱,一二层之间,有水泥柱头和涂红漆几何形图案的木质檐板。一楼北侧有五扇大窗户,高2.85米,宽近1米。窗户多为平开,东面和南面的窗户上面,用水泥起平头的拱形,下有水泥窗台。窗户顶部的圆拱形部分为双层,可朝屋里方向翻下来。一楼层高近4米,二楼层高3.5米左右。一楼下面有地下室,既能防潮,又可以储物。屋里欧式罗马柱实木楼梯涂红漆,护栏已毁。楼板为木龙骨结构,用松木竖放做主龙骨,主龙骨的下面用木片铺满,白灰抹平,上面则满铺实木地板。踢脚线也是实木的,高13厘米。在烟台目前保留的近百栋近代建筑中,这座由德成营造厂建于1920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特,一枝独秀,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建筑样本。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宋玉娥先生的相关文章,特此鸣谢。)
解焕新
新闻推荐
身份证办理周期缩至20个工作日, 山东公安推30项新政,驾驶人考试可自主预约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昨天从山东省公安厅获悉,为提高公安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服务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省公安厅推出30项促发展惠民生新举...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