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和一片废墟
1978年12月,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开建,历时近四个年头,至1982年7月,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目前该桥南岸是历城区亓家村,北岸是天桥区倪家村。在大桥建成之时,桥西侧一片残破的混凝土墙体废墟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年没完工的桥留下的废墟。”直到今天,附近的村民依然会给出这样的回答。“泺口水利枢纽工程!”今年76岁的金都非常肯定地说,废墟部分是当初未完全建成的拦河闸。
万余人施工:就着沙土吃饭
17岁那一年,金都从济南七中毕业后到济南七里河铁矿工作。1960年,金都参加了济南市文艺艺术团招生考试,随后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济南市组织文艺服务团赴工地慰问,当年2月,也就是工程动工的时候,金都便来到了位于济南城北鹊山东侧的工地上。
金都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工地四周红旗飘扬,大喇叭播放着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万余人的队伍在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干活,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对于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金都形容说:“风梳头、雾洗脸、就着沙土来吃饭。”
据金都介绍,1954年,黄河水利规划委员会编制《黄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提出了46个梯级开发方案,泺口枢纽作为解决山东境内灌溉用水的最后一个梯级,1959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向国务院、黄委会、水电部提出报告要求兴建泺口水利枢纽工程。1960年1月该工程得到批准。
据金都回忆,工程在当年年底便停工了。对于停工原因,金都说:“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准备不足。工程由苏联专家设计,后来他们撤走。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数万名民工的食宿及工程所需物料等都不能保证按时供应。”
如今,已经从单位退休的金都在柳行社区居委会修撰村志,76岁的他至今珍藏着几幅他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者们在工地上的合影。从其中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废墟”前身的模样:几组混凝土立柱间是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墙上的立柱之上则是混凝土桥面。照片后面写到:山东黄河政工处全体同志合影。右下角标注日期:1960年9月22日。
另一位见证者:废墟原是道拦河闸
除了金都,记者还采访了另一位见证了“废墟”前身建设的人,他的名字叫仇庆安,今年68岁。“废墟”修建那年,仇庆安还在上小学。
“我是跟着我父亲来工地上的,我父亲当时是水泥工,还是队里的劳动模范。”仇庆安说,他和他母亲就像是随军家属一样,父亲到哪里干工程,就跟到哪里。
“这片废墟是未建成的水利枢纽留下的,具体来说就是拦河闸。”仇庆安印象里工程停工是在1961年的9月份。
“除了物资不足。我父亲觉得水利枢纽建设位置不够合理,黄河本身就是地上河,截流蓄水之后,会威胁周边居民的安全。此外对不远处的津浦铁路线也有威胁。”仇庆安说。
新闻推荐
永安股份等十企业首发上市昨获批日前与蚂蚁金服终止合作看空共享单车行业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张冠超)昨日晚间,证监会核发10家企业IPO批文,筹资总额不超过51亿元。10家企业中,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奥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鸣志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永安公共自...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