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恩人
废墟中重生
他从废墟中奇迹重生人生难道只剩残缺?
4月16日未到中午,傅勋利已经和早早赶到的老朋友热络的聊起来,他们大都已经白发苍苍,有的年过八旬,但仍亲切的称傅勋利为小傅。45年前遭遇塌方时,傅勋利还不到20岁,这些赶来参加聚会的老人参与了当年救治他的整个过程,被他称为创造生命奇迹的恩人。
1972年,高新区傅山镇的小伙子傅勋利响应村里号召,去淄川参与修建太河水库工程。"我记得特别清楚,12月的一天,我和大家一起挖水渠,工作结束后,我一人到下面查看工程质量,没想到事故就这样发生了。"在众目睽睽下,傅勋利被突然塌方的石块和泥土瞬间掩埋,整个人弯曲着无法呼吸。看到这一幕,众人惊呆了,接着就是徒手挖崛,把已经不省人事的傅勋利抬上木板车,直接送往太河水库指挥部医院。对于整个过程,傅勋利的记忆是碎片式的,只有几秒钟,但对于他来说却是天塌地陷,改写了整个命运。
脊椎横断、粉碎性骨折,过重的伤势让不到20岁的傅勋利面临下肢瘫痪,然而由于全身被掩埋,傅勋利的头部也受到重创,缺氧和外伤的双重打击,傅勋利的生命危在旦夕,保命更为重要。
"为了挽救我的生命,指挥部从市里最好的医院调来骨科主任为我做手术,所有的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看到情况危急的傅勋利,指挥部医院的大夫感到非常揪心,对于这样的伤势来说,瘫痪已经无法避免,但那时,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只有不到20岁,让人心疼不已。大家都想拼一把,救救他。
4月16日中午,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聚会正在进行着。聚会的主角们几乎都是两鬓斑白的老人,来自医护岗位。聚会的发起者,则是一位拄着双拐行走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个曾在塌方事故中差点丢了性命的男人,和一群为挽救他生命倾尽全部的医护人员,时隔45年再度重聚,这个故事,让人听得五味杂陈、眼泪纷纷。
时至今日,故事的主人公傅勋利儿女双全、生活美满。也正因为这样,他每日都在无尽的感恩和思念中度过,只盼有一日,觥筹交错共话当年绵长情谊。
从少年到白头45年后终能再聚首
再聚首
热血医护奋力挽救日日夜夜见证深厚情谊
在聚会现场,傅勋利的女儿和老伴一直在招呼着大家,看着傅勋利脸上满足的笑容,作为亲人的她们感慨万千。"老傅想这一天想了很久,对于这些帮助过他的人,他从来没有忘记,所以我们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老伴儿彭学梅眼眶中泛着泪,记者心中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明知傅勋利身体残疾、明知他给不了自己一个安逸、正常的未来,但她却义无反顾。
傅勋利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医院先是治疗了整整100天,然后才开始漫无边际的康复之路,从拄着双拐下地到用单拐走路,他花了7年时间。"在住院的过程中,多名医护人员倾尽全力的照顾我,连处理大小便这样的事她们都从没有抱怨过,还为我联系了北京、天津、济南等各地的医院和专家,只为了能给我一个可能:站起来走路。"
傅勋利绝望过,他觉得自己可能失去了幸福的权利,但医生和护士不断鼓励他,康复之路尽管艰辛,但却是一直支持他的原动力,"我没想别的,就觉得别辜负这么多人对我的好才行。"最开始,大家掰着傅勋利的腿一步步往前挪,后来,他可以用双拐走几步路,经过了7年漫长康复,傅勋利成功用单拐走路。在多家医院的专家看过傅勋利的片子后,所有人都对他能够站立行走表示惊讶,这完全是个奇迹。
老天都是公平的,它重重的给傅勋利关上一扇大门,却在不经意间为他打开一扇窗。1979年,他遇到了彭学梅,这个女人一肩扛起了命运对他的不公,不仅给了他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还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医生认为他伤势严重可能无法生育的情况下,他们迎来一双儿女,让有缺憾的人生圆满且完美。
由于交通和通讯落后,结婚生子后的傅勋利和照顾过他的医护人员渐渐失去联系,很多人也因为工作调动换了岗位或城市,这也成为傅勋利心头的一个遗憾。他一直想,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那些可亲的人,和他们聊聊当年、聊聊自己究竟有多感恩现在的一切。
今年年初,距离傅勋利受伤整整过去了45年,女儿晓娜看出了他心中的想法,"我和爸爸说,既然你那么想他们,咱们就努努力,看能不能办个聚会,把当年那些叔叔阿姨都聚起来。"时常听父亲讲当年经历,晓娜也对这些叔叔阿姨充满感激,她通过各种方式用了几个月时间,打听到了一部分医护人员的联系方式,最终聚齐了15人。
45年过去,岁月如歌,从少年到白头,对于傅勋利来说恍如隔世。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走来,面容多了岁月留下的沧桑印记,但他却一眼认出、没有犹豫。当年救治过傅勋利的马士诚医生说起这次聚会感慨万千,"小傅当年那么年轻,却遭遇了变故,我们作为医生深深被他的坚强和乐观打动,他创造了一个医学界的奇迹,看到他今天幸福美满,我们也是由衷地高兴。"
临近中午,人越聚越多,举杯痛饮的同时,没有人忘记过那些岁月、那些故事。在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故去,在无尽的思念中,傅勋利坚持着站起来与大家一起举杯。已经67岁的他,腿部功能退化严重,即使拄着双拐,每走一步都是艰难万分。吃水不忘挖井人,年轻的他为了祖国的建设需要,义无反顾的参加太河水库的工程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贡献给国家。
看着大家握在一起的手,记者不禁也湿了眼眶。没什么比这更美好,近半个世纪后的重聚;没什么比这更温暖,劫后余生的幸运与满足。
(晚报记者赵晓雯)
新闻推荐
一所特殊儿童康复培训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创建者的苦心经营和探索,不断寻找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和创新模式。3年来,济南医院历下区儿童康复训练培训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被一步步载入史册——从...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