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福(左一)在和第一书记商量扶贫工作。 (邵明红 孟祥江 摄)
墙上的日历已经翻到最后一页,长清区张夏街道办事处井峪村村道上,青壮年们依然难觅踪影。这个有着756口人的山村平日只有300余名村民留守,其中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青壮年劳力能出去的都出去了。”一位老人指着村里闲置的院落像是喃喃自语又像是对记者说。就在村民们往外走的大潮中,赵俊福却逆道而行,这个在外已经打拼出名堂的、村民口中的“成功人士”从201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便把自己在济南一手创办的公司交给儿子管理,只身一人吃住在村里。他始终觉得自己一个人致富不算富,要让整个井峪村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才行。
在家人眼里,赵俊福这是在“作”。但其实赵俊福不是不知道城里生活得滋润,就像现在周末有空时他回到济南一样:老伴一顿饭能给他炒上七八个小菜,就着这些菜他能自己喝上几杯小酒。而孙子孙女们回到家看到他,就会一个个扑上来。天伦之乐对于这个已经60岁的老人来说是重要的。这点从说起孙子孙女们的时候,赵俊福眼中泛着的泪光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家人的挽留留不下能“作”的赵俊福。那些温暖,他尽量不去想,毕竟眼前的生活是办公室没暖气,自己孤身一人住在老宅,往往忙完一天回到住处,他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他依然坚守在村里,做着让他感到踏实和充实的事情。
赵俊福放弃了城里的舒适生活,把自己放到了一个清苦的环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井峪村的变化——
由于是山村,井峪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本靠天吃饭。为此,赵俊福垫资7万元新建一座扬水站,解决了村内近500亩农田灌溉问题。他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4万元,开展农业灌溉工程,铺设管道1.6公里,扩大灌溉面积300亩,为农业提效、村民增收打下基础。
作为市级贫困村,井峪村没有集体收入,村里各项事业发展严重受限。赵俊福刚上任时,村幼儿园教学设施简陋,村委办公室也因年代久墙体损坏严重。由于缺少资金,赵俊福自己垫资6万元在村委原址上建起14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和村委办公室,现在幼儿园已经有17名适龄儿童入学,村两委办公环境也得到改善。以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为改变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状,他多方筹措资金17余万元将村内主干道800米长的张高路和村南700多米的生产路进行拓宽硬化。现在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运输也变得简单方便。
虽然没有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但这个市级贫困村在赵俊福的带领下,投资在村内主街道安装了12盏路灯进行亮化;投资12万元,栽植绿化苗木,绿化进村路500米;投资3万元修建高标准文化墙。通过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村容村貌干净了,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井峪村也成为美丽乡村达标村。赵俊福还不满意,他下一步的打算是建一个文化广场,并对井峪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提升。(本报记者邵明红 通讯员 孟祥江 史燕)
新闻推荐
□曹传兵王凯报道本报济南12月23日讯今天,省胸科医院东院正式开业,这是省胸科医院发展史上形成“一院三区”新格局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济南东部增加了新的优质医疗资源。医院着力将...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